中國近代社會是空前動蕩、變化的時代,充滿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麵變化劇烈。張之洞就是出生在這樣的時代。
張之洞(1837-1909年),字孝達,一字香濤,號壺公,晚年稱抱冰老人,死諡文襄。先世是山西省洪洞縣人,後遷至直隸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西八月初三日生於貴州省的興義府官舍(今貴陽)。當他剛剛懂得人情世故時,已是列強入侵,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張之洞的曾祖父張怡熊,曾任浙江山陰知縣,以廉潔聞名於當地。
祖父張廷琛,宇獻侯,貢生,為四庠謄錄,曾任福建古田知縣。父親名張,字又甫,號春潭,少孤,境遇坎坷,勤奮好學,嘉慶年間任職貴州安化縣,後調古州同知,任興義府知府,因參加鎮壓苗民起義,死後清政府追贈他為貴東兵備道、太仆寺卿。其母朱氏,是四川邛州知州朱紹恩之女。張之洞兄弟六人,他排行第四,4歲喪母,由繼母撫育。
張之洞出身於世代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這對他維護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對他忠君愛國的政治生涯不無影響。
張之洞幼年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自幼養成勤奮好學的習慣。
道光二十一年,5歲的張之洞開始了學習生活。入塾讀書,專心努力,學習識字必懂方止。張之洞父親主張博覽群書,認為“姑令縱觀,不解無妨,浸灌既多,長大後自有解者”。所以,張之洞幼年時便學習經學、史學等方麵的知識,受到理學思想的影響。其父家教甚嚴,以勤儉、樸素、努力好學加以勉勵,告誡說:“貧,吾家風,汝當力學”。嚴格的家庭教育,以及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給張之洞以後在仕途中忠於職守有重要的影響。他11歲起學作詩文,記誦絕人,進步很快,有神童之稱,受到塾師的嘉許。
道光三十年(1850年),張之洞入南皮縣學,進一步受到正規的封建教育。這對他成為封建政權的忠實衛道者有重要影響。
中國自隋朝建立科舉製度以來,凡欲作官為宦,必須經過科舉考試。到了清朝,凡科舉出身的被稱作“正途”,尤其為一般知識分子所追求。
科舉製度在中國教育史上占著重要地位,是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它影響、指揮著學校教育。可以說,科舉製度是封建統治者控製教育的重要工具,知識分子若想擠入仕宦行列,就必須按照科舉考選人才的標準去塑造自己。
張之洞也是遵循著“讀書——科舉——為官”的公式踏入社會的。鹹豐二年(1852年),16歲的張之洞參加順天府鄉試,考取第一名舉人,這是他走向仕途的第一步。同治二年(1863年)張之洞參加會試,中一甲第三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授職翰林院編修。
同治六年(1867年)張之洞任浙江鄉試副考官,這是他的第一個官職。他考課極嚴,錄取生員多為樸學之士,知名者50多人。
同年八月就任湖北學政,他勤於教務,認為“學政一官,不僅在衡校一日之短長,而在培養平日之根底。不僅以提倡文學為事,而當以砥礪名節為先”。在他看來,學校應該以“砥礪名節”,“培養根底”為教育目的。也就是說,應該將年輕一代培養成為遵守封建綱常名教,效忠統治者的後備軍。本著這種思想,他書寫一幅試院楹聯,上聯是:
“剔弊何足雲難,為國家培養人才,方名稱職”;下聯是:“衡文隻是一節,願諸生步趨賢聖,不僅登科。”這幅楹聯正反映了張之洞為官初期注重舊學,主張學習中國儒家經典和綱常名教的思想。
張之洞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國勢日衰,財政枯竭,武力軟弱,內外交困,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張之洞從維護封建政權的立場出發,妄圖通過教育培養出“砥礪名節”、“步趨賢聖”的人才,以挽救瀕於覆滅的封建王朝。在任職學政不久,循例發題“觀風”(命題考試士子),希望通過對知識分子的考核,發現“經世致用”的人才。他在給下屬的命令中指出,題目發下後,可由生員任選,以期各盡所長,共相磋切,講求實學,“務得通經學古之士,經世致用之才”。到任後的第二年,在他主持下,就測試了漢陽、黃州等府和武昌各地生員。同治八年(1869年),他創立經心書院於武昌,分經義、治事兩科,廣收優秀學員。張之洞任職湖北學政,整頓學風,提拔獎勵有真才實學的學生,頗得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