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無限潛能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特別是人的大腦,蘊藏著的潛力之大,是無法估計的。一個人大腦中的神經細胞高達150億左右。一個神經細胞每秒鍾可接受的信息量是14比特(信息單位),最高可達25比特,人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人的大腦至少可以存儲1千萬億比特的信息量,可以容納相當於500,000,000冊書的知識總量。而一個聰明絕頂的天才人物在一生中,實際所獲的信息總量與這一數字相比,隻能算一丁點兒。由於種種原因,目前,人的一生隻用了自身自學能力的百分之一,隻利用了自己智力潛力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前蘇聯著名學者、作家伊凡·葉夫雷夫曾指出:“當現代科學使我們對人腦結構和功能有一定了解時,我們立刻為它的潛力之大而震驚萬分。在通常的工作生活條件下。人隻運用了思維工具的一小部分。如果我們能迫使頭腦開足一半馬力,我們就會毫不費力地學會40種語言,把前蘇聯百科全書從頭到尾背下來,完成幾十個大學的必修課程。”美國著名學者、人類潛能理論研究專家奧托也指出:“現在的人類隻發揮了大腦功能的極小部分,若能發揮一半功能,將會輕而易舉地學會幾十種語言,背誦整本的百科全書,至少拿12個博士學位。”美國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指出:“我毫不懷疑,絕大多數人,不論在生理上、精神上還是道德上,卻隻是很有限地利用了他們的潛力,我們所有擁有的生命寶庫之豐富,是我們連做夢也想不到的。與我們應該成為的樣子相比,我們還隻是半睡半醒著。我們隻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很小的一部分。”有人算了一筆賬,人的大腦容量為1千萬億信息單位。假定一個漢字為10個信息比特,一個人如果每小時讀10000個字,一天8小時,那麼腦的功能可供使用300萬年。人腦與現代計算機相比,人腦有150億個神經元,而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元件約100萬個。人腦比現代計算機高出150萬倍,可見人腦潛力的巨大。人們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所使用的神經細胞,隻占總量的5%~l0%左右,其他腦細胞都處於睡眠、休整和後備狀態,這也就是說,人腦有90%以上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

美國著名人類潛能研究專家奧托更強調指出:“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假設,一個正常健康的人隻運用了其能力的10%,稍後又有學者瑪格麗特·米德撰文,認為不是10%,而是6%。最近我估計,一個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隻占他全部能力的4%。我們所估計的數字之所以越來越低,是因為人所具備的潛能及其源泉的強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事例說明每個人都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懂得30多種語言,他學識淵博,還是個頗有造詣的音樂家。意大利著名語言學家塔爾雅維尼,12歲時已掌握了7種語言,22歲時增加到15種語言,這位羅馬的教授每年都要學習2~3種語言。在一次語言學的代表會議上,他曾用50種語言,向出席會議的代表致賀詞。

國際上有一種記憶圓周率(π=3.1415……)的競賽項目,1982年,日本索尼電器公司職員友寄英哲竟創造了記憶到小數點以下2萬位的最高記錄,其記憶力使在場的人都驚奇咋舌。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先生的記憶力也是驚人的。他能將一百二十回的古典文學《紅樓夢》背得滾瓜爛熟。一天,幾位親友在他家聚會,有人在《紅樓夢》書中隨意點了一回,茅盾就滔滔不絕、一字不漏地背誦了一遍。即使像這樣傑出的人才,也隻利用了他們腦力的一小部分。

科學研究工作者通過對人腦研究,得出這樣的定論:人腦在3歲以前即完成60%的發育,6歲以前,即完成90%的發育。美國科學家格倫創辦“人類智力開發研究所”進行研究,以證明人類潛力之大,結果成績喜人。他們把許多普通2歲嬰兒訓練成:①認識4000種事物;②能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讀出4000多個單詞;③能讀書寫字會計算等,證明了嬰幼兒時期大腦潛力的巨大。古今中外不少卓越的藝術家、科學家、軍事家在兒童時期,因為大腦潛能正常得到開發,就才智過人。例如,我國古時戰國時代,秦國的甘羅12歲當上了上卿(相當宰相);東漢的曹植,7歲就能寫詩;唐朝詩人王勃,6歲就美於文辭,少年時代寫下了著名文章《滕王閣序》;大詩人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杜甫7歲能詩,9歲就很會寫文章了,最終成為中國的“詩聖”。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8歲的時候能用法文寫詩,奧國作曲家莫紮特6歲主演演奏會,德國作曲家貝多芬13歲創作了三部奏鳴曲;德國數學家高斯在四、五歲時就能糾正父親答題的錯誤,9歲就能解級數求和的問題。美國著名科學家、“控製論”創始人之一的維納,7歲開始閱讀但丁和達爾文的著作,11歲寫出論文,14歲大學畢業,18歲就獲得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