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失當,是形成青少年學生心理冷漠的一個重要原因。青少年學生是在教師的教育下成長的,教育者的教育方法能否適應他們心理,不僅關係到教育的成功,而且也關係到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即心理健康。如果教育方法適應了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下。教師埋首於趕進度、改作業、各種考試、競賽,加之超負荷的工作。教師也顧不上抓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研究他們各方麵的細微變化並加以科學地指導說服。有些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了一些生硬乃至錯誤的教育方法。如,因學生的錯誤而諷刺、挖苦、嘲笑甚至體罰他們,或者以請家長到學校威脅青少年學生,當著他們的麵告狀,甚至訓斥家長,青少年學生心理受不了這種不良刺激,自信心、上進心就會受到傷害。尤其對個別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缺乏客觀的評價。一些青少年學生由於智力發展水平較低,理解問題遲鈍,因而在學習和其他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就大,遭受的失敗、挫折體驗也多。他們雖然很用功,但力不從心,每失敗一次就增加一次痛苦,而我們的教師往往隻看到他們的學習結果,不願去了解他們所花費的代價,不給予更多的照顧和客觀的評價。因此,他們受到的往往隻是訓斥和羞辱。有的教師采取了作業懲罰、留校“補課”、站著聽課、不許進教室等錯誤方法,使青少年學生感到上學猶如遭罰,學校在他們眼裏不再是可愛之家,教師也不再是可敬之人,即使有再大的困難也不敢訴說,同教師保持距離,與同學發生隔閡,人際關係極不和諧。在這種消極情緒控製下,青少年學生在學校得不到愉快的情緒體驗,總有一種壓抑感,從而造成心理障礙,性格越發變得執拗,對一切表現得無所謂,形成心理冷漠。
3.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必要基礎。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心理有重大影響。家長的樂學敬師能夠激發孩子對教師、對學校的向往,家長的溺愛和專製則可能造成青少年學生心理障礙。實踐表明,缺乏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會影響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甚至使他們沉淪不振,心理冷漠,這種家庭大致有四個類型:(1)離異型家庭。父母因感情不和經常吵吵鬧鬧以致離婚,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撫愛,或者跟隨再婚者生活,受到繼父或繼母的冷遇和歧視,心靈受到嚴重的損害。(2)放任型家庭。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未從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放任自流,聽之任之,常常使孩子在活動中遭受失敗和挫折,這樣,他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隻盯住眼前的得失,難以自拔,形成自卑感。(3)失調型家庭。父母都想管教孩子,但步調不一致,方法失控。有的家長過分專製,聽到教師關於孩子在校情況的反映後,不分青紅皂白,大加訓斥,甚至拳腳相加,使得孩子孤注一擲,有的甚至把對家長的怨怒遷移到教師身上,與對教師的怨怒與怕交織在一起,形成冷漠心理。(4)“四二一綜合型”家庭。父母把孩子捧為“掌上明珠”。視為“小皇帝”,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嬌寵溺愛,百般順從。孩子變壞了,反而袒護縱容,怨天尤人,指責學校和教師。這種學生因而缺乏獨立性,意誌也異常薄弱,一旦離開家庭,稍遇困難,便會發愁;遭受挫折,更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二、冷漠心態的矯正技巧
冷漠心態是青少年學生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盡管數量不多,但對這些學生的身心健康卻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應采取積極措施,使青少年學生的冷漠心理得到有效的矯正。筆者認為,常用的矯正策略有如下幾種:
1.重塑理想信念,促進自我轉化
造成青少年學生冷漠心態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喪失。應該說,青少年學生剛跨入學校生活時,是充滿熱情、有所追求的。但是,在他們飽吮學校生活中的陽光雨露,領略社會的習習春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多種多樣的、來自各個方麵的陰暗麵,遇到一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這時候,他們的心理便會發生矛盾、衝突和動搖。有的青少年學生會想,所謂“美好理想信念”原來不過如此。有的青少年學生會認為“我算看透了”,熱情就會逐步變成冷漠。對待青少年學生中的這種冷漠,關鍵在於教育工作者要幫助他們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善於全麵地、科學地觀察事物,從本質上去理解問題,把熄滅了的理想和信念的火炬重新點燃起來。社會、學校中存在著一些消極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放棄理想和信念的理由,恰恰相反,正因為存在各種各樣的消極麵,才會需要你們青少年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滿腔熱情地為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而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