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及其與德育的關係

一、什麼是心理教育

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就明確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教育。”明確地把心理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心理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

從內容來看,心理教育包括兩項基本任務:一項是心理素質教育,主要是教育與培養個體形成各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助其學業、事業成功。另一項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個體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發展。這項任務包括:①幫助學生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避免其出現不良的心理狀態;②幫助出現了不良心理狀態的學生及時擺脫這種狀態,回複正常狀態;③幫助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康複,使之恢複健康狀態。這兩項基本任務層次不同,心理素質教育主要是使學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教育則主要是使學生能正常地成長發展。

從性質來看,心理教育則包括發展性教育與補救性教育兩項任務,發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進行培養促進,使學生的心理品質不斷優化;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對在心理素質或心理健康方麵出現了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幫助,使之得以克服。這兩項任務層次也不相同,發展性教育主要是麵對正常發展的學生,是提高性的;而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麵對在心理方麵出現不同程度問題的學生,是矯正性的。如果將學生心理方麵出現問題比喻為生病的話,發展性教育就相當於鍛煉身體與預防疾病,而補救性教育則相當於治病。在實際的心理教育過程中,這兩種教育常常是交織在一起、難以截然分開的。

二、心理教育與德育其他方麵的關係

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與心理教育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三個方麵,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要形成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與科學的世界觀,品德教育則培養個體形成該社會關於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的行為規範,而心理教育則要形成有利於個體生存、發展的基本心理品質。這三方麵的教育,既有密切的聯係,即都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成為符合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也有明顯的區別。首先,從層次來看,它們應該屬於德育工作的不同層次,政治思想教育是最高層次的德育工作,而心理教育則是最低層次的德育工作,道德教育則居於兩種之間。其次,從與社會政治經濟關係來看,政治思想教育最具特殊性,它直接由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與上層建築決定,不同的社會的政治思想教育目標與內容迥然不同,具有明確的排他性。而道德教育雖然也主要由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所決定,但不同的社會的道德畢竟有一定的共性,因此,不同社會製度的學校的道德教育雖然有本質的區別,但還是有一定共同的地方。而心理教育所涉及的品質則主要不是由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所決定,不同社會的心理教育有更多的共性。第三,從進行的途徑與方法來看,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與心理素質形成的規律不同。因此,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途徑與方法也有明顯的區別。

下麵我們對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作具體的比較:

首先,從所要達到的目標來看,道德教育旨在塑造個人完善的道德品行。道德教育本質上是一個道德內化的過程,它使學生在社會行為中認同高尚無私的價值觀,模仿先賢、英雄模範等人物的行為,達到孔子“見賢則思齊,見不賢則思過”的境界;它希望培養學生大公無私、先人後己等品德,協調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塑造高尚的心靈與社會感,使人達到“君子”的境界。而心理教育則旨在培養學生完美、健康的人格。它力圖使學生能自知、自信、自控、自律、自強,情緒穩定,承受力強,意誌堅定,如此等等,一句話,它力圖“使當事人發展成為一個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實現之人”(馬斯洛)。

其次,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人生觀問題,心理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成長問題。道德教育力圖使學生認同並接受高尚的道德規範,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它的核心問題是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問題。它力求使學生分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厭惡邪惡與非正義的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與品行。而心理教育的核心問題則是成長問題,它所關心的問題是怎樣幫助學生積極適應環境的變化,克服其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障礙,戰勝內外挫折,確立有益於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使之健康地發展。心理教育的核心是推動個人不斷成長。

從方法與手段來看,道德教育主要是一個教導過程。它將一定的倫理道德規範等傳授給學生,使他們理解並接受這些規範,形成相應的道德認識,並且力圖使學生在情感和行動上認同所學內容,並身體力行,付諸實施。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示範與社會學習,即為學生提供各種道德、倫理與法律觀念的模範人物供大家模仿學習,這樣就能潛移默化地將道德規範種植於學生的心田,使其生根開花。概而言之,道德教育過程主要是一個教導的過程。心理教育則主要是一個討論溝通的過程,教育者與學生的關係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教育者不求為當事人出謀劃策,指點迷津,不試圖扮演師者的角色,也不強求當事人接受其個人的意見。他的作用在於推動當事人積極思考,自我反省,增強其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通過解決其成長過程的問題更加成熟起來。由此,它要求教育者放下其主觀立場,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內心體驗,以深刻了解其思想行為動機。尊重、理解與接納學生使學生感到自身的價值,感到其自尊心受到愛護,借以強化其剖析自我、改變自我的勇氣,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始終處於平等的地位。心理教育需要理解、接納,不需要說教、勸告。它是人際溝通的藝術,是心靈的溝通。它要求教育者每時每刻體驗當事人的世界,並對當事人的情緒表現做出適宜的回應。心理輔導以尊重為基礎,以同感為前提,意在以心靈的溝通來強化當事人自我反省與自我完善的意向。它旨在幫助人成長,卻不企圖加以指導,目的在於強化當事人自立與自我完善的意向。因此,心理教育不是一個灌輸過程,而是一個討論過程,其目的在於加強教育者與學生的心靈溝通。總之,德育以示範教學為其基本手段,而心理輔導則以尊重理解為其首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