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電子媒介類型及電視文化(1)(1 / 3)

第一節電子媒介類型及其特點

按照西方媒介學者的觀點,最早的電子媒介是電報。尼爾波茲曼就認為:“電報是第一個使信息的傳播速度超越人體速度的傳播媒介。它打破了曆史上交通和傳播之間的聯係。在電報發明之前,所有的信息,包括用書麵表達的,隻能以人體的速度進行傳播。電報則一筆勾銷了人類交流過程中時間和空間之間的障礙,使信息從時空中脫離出來,遠遠超過了書寫和印刷文字的傳播能力。”他還認為,開始時電報並不作為一種即時信件,而是作為新聞傳播者的身份出現的。電報把信息從個人擁有轉變為一個在世界範圍內有價值的商品,從而創造了“新聞事業”。美國的塞繆爾·F·B·莫爾斯是第一發明電報的人,他用國會的3萬美元撥款於1844年5月24日開辟了全美第一條電報線路,被稱為“美國第一個真正的‘太空人’。”因為他的電報消除了州與州之間的界線,消滅了地區概念,把整個美國納入了同一個信息網絡。從而使統一的美國話語成為可能。接著威廉·斯溫(WilliamSwain)和阿莫斯·肯德爾(Amos Kendall)開辟了一個全美性的新聞電報業務。1848年,美聯社(the AssociatedPress)正式成立了。從此,“來路不明、讀者對象不定的新聞開始橫掃整個國家”,“戰爭、犯罪、交通事故、火災和水災開始成為所謂‘今日新聞’的主要內容”。

按照媒介學者的分析,在口頭文化或是在印刷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於可能促成某項行動,但電報的出現改變了關於信息的原有定義,並賦予公共話語一種嶄新的含義。尼爾·波茲曼這樣表達過自己對電報的影響:“電報對於印刷術統治下的話語定義進行了三路進攻,遭到攻擊後的話語內容無聊,表現無力,形式散亂。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電報使脫離語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說,信息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其在社會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決於它是否新奇有趣。電報把信息變成了一種商品,一種可以置用處或意義於不顧而進行買賣的東西。”他還認為,由於電報的發明,再加上後來其他技術的發展,信息和行動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抽象以致疏遠起來了。在人類曆史上,人們第一次麵對信息過剩的問題。這意味著與此同時,人們將喪失社會和政治活動問題。尼爾·波茲曼的話其實告訴我們,電報創造的信息世界裏,人們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因為整個世界都變成了新聞存在的語境,也就是說,電報開啟了一個真正的新聞的時代。

如果從電報這一媒介開始算起,電子媒介的出現已差不多兩個世紀了。那麼,電子媒介具體來說包括那些類型呢?一般認為,電子媒介包括電報、電話、廣播、電影、電視和網絡(互聯網)。這些媒介之所以稱為電子媒介,是因為它們借助於電子傳播技術,都以電子的方式參與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尤其是電視和網絡是以電子的速度和大批量生產的圖像互相結合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由於電影、電視和網絡相對影響大,而且今天還是最主要的大眾媒介,下麵簡要介紹一下這三種電子媒介和媒介的數字化,並對它們的基本特點做一個簡要的論述。

—、電影

電影這個電子媒介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開始起步的。正如美國學者描述的,一開始,電影不過是一個能夠帶來娛樂的“奇技淫巧”——看上去能活動的畫麵。不到10年,即在美國1905年前後,5分錢電影院就用鬧劇短片吸引了上百萬尚不成熟的觀眾。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電影已成為被普遍接受的家庭娛樂方式。20世紀20年代,電影發展成熟為一個主要的大眾媒介,成為每一個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好萊塢——原來洛杉磯郊區邊上的一個平淡無奇的小村莊——成了世界上最光彩奪目的地方。製片公司製造出名副其實的影片大潮,來滿足公眾對新型娛樂方式的貪婪需求。影星本身就是一夜成名的神話,讓全國的售貨女郎們和工廠小夥們為之著迷。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由於被片廠“發現”而立即成名致富。上百萬的大眾急切地想知道影星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細節,他們將影星奉為天上的神來崇拜,爭相掏錢觀看他們出演的黑白默片。這是新版的美國夢,即使與過去最為離奇的從乞丐到富翁的傳奇故事相比,也不相上下。10年後,聲音被加入電影,這使得它更加吸引人。隨著票房收入的陡增,電影院變得更大且更加富麗堂皇。有了電影,去電影院就成了許多家庭的經常性活動——充滿了樂趣。當時,幾乎沒有別的廉價娛樂方式,家裏沒有收音機,也沒有電視,有少數人家裏雖然有圖書和鋼琴,但對大多數沒有什麼選擇的美國家庭來說,看場電影是一項愜意而且負擔得起的晚間外出活動。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看電影遠不隻是看電影。對小孩子來說,看電影還是一次集體性的娛樂。中國電影也是在20世紀之初開始的。1905年的春夏之交,正值京劇譚派藝術創始人譚鑫培籌慶生日之際,第一部國產篇《定軍山》問世,不過這也是一部默片。到了20世紀20年代的後四個年頭,中國電影開始掀起了商業電影熱潮。當時以“古裝片”、“武俠片”和“神怪片”等三種類型影片為主。此後,電影在中國的巨大影響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到了90年代由於電視和網絡的衝擊,除了引進的美國大片和國內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馮小剛等幾位導演製作的影片還有一定票房外,其他的電影開始走上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