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管理”的含義

課堂管理,從字麵上分析就是由課堂和管理組成,並且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分析課堂管理首先把“課堂管理”分解成“課堂”和“管理”兩部分分別闡釋,以便更好地進行分析課堂管理的具體涵義。課堂,人們普遍認為就是指教室,就像一道磚牆、一排籬笆環圍出一個院落一樣的空間,人置身其中便有了讀書的感覺。實際生活中,常常把課堂與教室作為等同的概念。在英文中他們的表達也均為“classroom”。並且在大多數英漢詞典中對“classroom”的解釋也是把教室、課堂等同起來,泛指能夠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

一、課堂概述

(一)課堂的曆史發展

從縱向的發展角度來看,課堂經曆了原始形態、單一形態、綜合形態的演變過程。19世紀以前,由於教育製度不健全,教育機製不普及,教育內容也比較單純,因此教育活動相對於現在來說就是簡單的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直線的聯係,課堂教學也是麵對麵的直線式的原始形態。到了19世紀初,在西歐各國出現了導生製,打破了課堂的單一直線形式。同時,伴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內容的日益豐富,教育也逐漸製度化,開始出現班級教學。教師不再是手把手的、一對一的教授學生,而是要麵對數十個不同的學生組成的班集體。雖然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生活背景大不相同,但是教師的任務仍然是對他們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對他們的要求也基本相同。因此,當時的課堂教學仍顯得單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本身也處於不斷的變革之中。雖然課堂一直延續下來,成為實施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但是它所涵蓋的內容和要求卻變得相應的豐富和複雜。它不僅僅是一種集體教育或團體教育的樣式,而且具有了多元教育的性質。課堂發展為體現多元文化、具備多種功能、完成多重任務的一種複雜的綜合形態。

但是,課堂從產生的那一天起,與教室就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且這種差別隨著課堂形態的演變表現得更為顯著。一般詞典上對課堂做出的界定是“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強調教室是一種靜態的、看得見的場所。而相對於教室,課堂卻不一樣,它是教師、學生及環境之間形成的堅強而有力的互動情境,是一個動態的、多元的、有多種結構的功能體。

(二)從不同角度看課堂

從心理學角度研究,課堂原本是指集體指導學生讀、寫、算等各種學習活動的一種組織體。但是現在,人們對課堂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再僅僅把課堂學習視為一種機械性的腦力勞動,而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是一種豐富多樣的團體生活,不僅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心裏承受力、對事務的應變能力。因而,課堂日益成為培養人類心智的互動環境。

從行政學角度研究,行政管理是學校不可或缺的活動,良好的行政管理將使學校運轉得更好。課堂是教師教學、學生活動的主要陣地。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以課堂為中心展開的,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和成就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是學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甚至是最為重要的部分。同時,課堂也是學校行政管理體係中的一個基層組織細胞。處理好課堂在整個行政管理中的地位,會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進行。

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言,學生和教師組成的課堂就是一個微型社會,是社會大係統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一個小係統,處理好這個微型社會對整個學校這一大係統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為在這個係統中,教師、學生和環境之間不斷發生變化,也會常常產生不可回避的矛盾和衝突。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促進著課堂的不斷變化。學生正是在這種作用、影響和變化中不斷發展。課堂是學生個體自行建構生活意義的環境。

(三)課堂的定義

由此可見,對課堂可以嚴格地定義為:課堂不僅是教師和學生聚合的一個物理空間,而且是一個獨特的社會組織,其中蘊藏著複雜多變的結構、情境與互動,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係統整體,具有鮮活的生命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