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研究性學習

相對於傳統學習來說,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研究性學習正日益成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途徑。

一、研究的概念

在科技研究領域,研究主要有兩個層次的概念:一是以創造人類文明史上新的知識或技術為目的,提出理論假設、設計方案並進行論證和實驗的活動;二是以發展已有的知識或技術、驗證已有的理論和思想假設為目的,設計方案並進行論證和實驗的活動。

不同層次、不同知識領域的研究的開展方式是不同的,但研究的程序是大體相同的。一方麵主要環節如下:提出問題,研究問題,提出理論假設和現實依據,設計論證方案,進行驗證和試驗,得出結論。另一方麵,研究的認知方式主要涉及:演繹和歸納、批判和創立、實驗和論證等。

二、學習的概念

學習是學與習活動的總和,即探求理論和親身實踐的有機統一。學是在理解、掌握人類已經創立和發展的知識和技術的基礎上,探求未知理論和知識、技術對象的認知活動。習是以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為目的的認知活動和行為。學校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引導下,在學校特定的環境中,以特定的組織方式,理解和掌握特定的未知對象(即國家或學校的舉辦者所規定的學習內容,也是人類社會已經掌握和發展的知識和技術),檢驗和應用特定已知對象的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滲透進研究的相關特征,使學生學習具有較強的自主探究性和創新性的過程。那麼,中學生的學習是否具有研究性?其關鍵在於中學生的學習是否與研究的相關特性相結合,是否具有研究的部分特征。實踐表明,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易於與研究的部分特征相結合,容易產生研究性學習。

第一,當學生根據現實依據和應用已有知識來自主探究新知識、新技術時;第二,當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理解和闡釋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時;第三,當學生對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術作出創新性思考時;第四,當中學生各自運用獨特的方式在實踐中運用現有知識和技術時。

因此,研究性學習可以概括為:按照研究開展的程序步驟進行學習,在學習活動中滲透進研究的特色,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和創新性。

研究性學習的對象

研究性學習的對象涉及到研究型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研究型課程有兩種呈現形式:第一,它是在基礎型課程與拓展型課程之外、與二者相並列的一種課程形式;第二,它是在基礎型課程與拓展型課程之上、與之呈遞進關係的一種課程形式。無論是上述那一種呈現形式,都有其獨特的質的規定性,即研究型課程是與基礎性課程和拓展型課程相並列的以研究型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形式。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推進,在基礎型課程與拓展型課程的學習中也應當包含研究型學習,二者也應該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對象。

一、基礎性課程同樣包含新知識、新技術

無論何種性質的課程,對於學生而言,都包含有一定比例的新知識和新技術,需要學生自主探究,從而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基礎型課程也不例外。當學生應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來學習基礎型課程時,有利於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這些新知識和新技術,促進他們將感性知識與理性思考、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能有效地結合起來,建立起符合自身個性特點及有利於未來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