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涉及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概念、學科地位、應用價值,教育測量與評價的類型和功能等一係列問題。通過這些來介紹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的基本問題。
學生通過學習本章內容,應當掌握基本概念,了解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分類,認真思考教育測量與評價的若幹基本問題,不要拘泥於硬背概念和名詞。學完本章後,學生應當能夠掌握教育測量和教育評價的科學定義;認識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之間的關係;認識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學科地位及其價值;了解課程改革精神對教育測量與評價的要求;認識教育測量與評價對教師職業專業化的重要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教育測量與評價進行分類;了解形成性、診斷性和總結性測驗(評價)之間的區別和聯係;初步了解常模參照測驗和標準參照測驗的意義與區別;了解潛力參照測量與評價的意義和特點;認識最佳行為評價和典型行為評價的意義及其區別;明確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判斷功能;明確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改進教師教學方麵的功能;明確教育測量與評價在促進學生學習方麵的功能;明確教育測量與評價在行使教育管理方麵的功能。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問題
幾乎所有成功教學與諸多教育決策都離不開教育測量與評價。正因為如此,教育測量和教育評價的學科發展在教育領域乃至社會各界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士關注。那麼,什麼是教育測量與評價?它們與教育測驗、教育考試、教育評估等概念有什麼聯係和區別?在這一節中,我們將對這些基本問題作一探討。
一、教育測量的含義
(一)測量的含義與要素
1.測量含義
所謂測量,從廣義上來理解,就是根據某些法則與程序,用數字對事物在量上的規定性予以確定和描述的過程。例如,我們依據事先約定的長度單位,用標準化的長度量具測量人或物體的高度;根據力學中的杠杆原理,或者根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係,用杆秤、磅秤或天平秤等量具測量人的體重或物體的重量;按照熱脹冷縮的規律,借助標準化的溫度量具測量物體的溫度等。這些都是物理特性的測量例子。
2.測量要素
要實現這些測量(直接測量或間接測量)一般需要具備如下一些基本條件:
首先,必須依據科學原理和法則,找出合適的量具,或製定出科學的測量方案。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科學的測量方案,測量出的結果怎麼能讓人信服。
其次,必須相對明確且有意義的測量單位。也就是說,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物理測量,通常都需要有意義明確的並為大家所公認的測量單位。如“1厘米”、“1米”、“1秒”、“1千克”、“1立方米”、“1光年”、“1納米”等。有了明確的測量單位,才能使測量結果有意義,並使測量結果可以讓人理解。例如,當人們明確了長度單位“1厘米”的內涵後,說某人的身高是170厘米,則意味著這個人的身高正是“1厘米”單位長度的170倍。
最後,必須有一個參照點。即用數字對事物在量上的規定性予以確定時需要有一個測量或計算的起點。參照點不同,其測量結果也就不同,而且測量結果之間也無法進行直接比較。例如,測量大山的高度,以山底下某標誌為測量起點和以某個海平麵為測量起點,所測的高度顯然是不同的。在國內通常說某個山峰的海拔高度,指的就是以我國黃海的平均海平麵為測量起點來測量山峰的垂直高度。再如,用溫度計來測量水溫,可以用“攝氏”溫度計,也可以用“華氏”溫度計,但它們的測量參照點是不同的。攝氏溫度為零度時,華氏溫度則不是零度。就廣義的測量來講,參照點有兩種,一種是絕對的零點,另一種則是相對的零點。例如,測量物體的重量、長度等都是以“絕對零”為起點的;而以海平麵為測量山峰高度的起點、以攝氏零度作為水溫的測量起點時,就是一種相對的參照點,這是人為確定的參照點。
總之,測量的量具、單位和參照點,是測量的三個基本要素或三個基本條件。測量結果是否準確可信,依賴於科學規範的測量程序、有效的測量工具、意義明確的測量單位和測量的參照點。
(二)教育測量的含義與特點
人們不僅能夠對許多事物的長度、重量、距離、體積、溫度等物理、化學屬性做出準確的測量,也能夠對人的知識水平、能力、氣質、性格、興趣、態度等精神特性進行測量,這些精神特性方麵的測量,不僅表現在學校教育領域,而且涉及到社會許多部門。
1.教育測量概念
學校教育教學的效果越來越受到關注,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教育測量,就是針對學校教育影響下學生各方麵的發展,側重從量的規定性上予以確定和描述的過程。教育測量科學研究及學科發展就是以學校教育實踐活動的客觀需要為前提而發展起來的。教育測量學是一門發展較早、應用較多、內容較豐富的教育科學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