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主持人節目已經一改過去播音員獨居一室、照本宣科的點對麵傳播模式,而代之以主持人在演播室或節目現場和嘉賓、現場觀眾一起,麵對麵地交流互動的傳播模式。這一重大的改革帶來了節目現場的生動性和親切感,帶來了主持人與受眾互為傳播主體與對象的現場感,帶來了受眾參與的廣泛性、積極性和反饋的即時性等多方麵的優勢,大大增強了傳播的效果。但是,受眾的直接參與及現場內外的熱線聯通、手機信息的介入這種節目製播方式使得節目現場的微觀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也就使節目主持人麵臨著許多不可預知的變化因素。其中既有客觀技術和傳播對象、傳播環境的突發因素帶來的被動局麵,也有因為主持人主觀的準備不足和偶然失誤帶來的尷尬和窘境。但是,隨著主持人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的鍛煉和經驗的積累,節目主持人應對意外情況的逆挽能力將會不斷提高。
所謂臨場語言應對,就是在節目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比如在節目內容、節目時間、現場氣氛、節目受眾的控製上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時,主持人為了調控節目進程和駕馭現場而作出的語言反應。如果主持人的語言反應是目瞪口呆或者語無倫次、東拉西扯、言不及義,就會破壞節目的主題、現場氣氛和既定程序,不但會使節目失敗,還會在受眾中產生極壞的影響。但是,如果節目主持人對現場的駕馭能力強,補台經驗豐富,語言應對機智得體,態度從容不迫,不但可以轉危為安,保證節目的正常進行,還可以別開生麵、活躍氣氛、增添情趣,甚至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深化主題,升華格調,讓受眾喜出望外地獲得一種由機智和幽默而生成的特殊的美感享受。因此,臨場遇變時的語言應對能力是節目主持人的一種重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質,而這種素質與能力的基礎,則是深厚的知識底蘊、良好的心理素質、敏感細微的觀察能力、臨場應變的經驗積累和能言善辯的語言表達能力。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崔永元有一次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他剛開始做節目主持人的體會時說:
剛開始非常緊張,我就擔心緊張了無話可說,下句接不上來怎麼辦。緊張到什麼程度呢?我努力去聽,還是聽不懂,進不去,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怎麼理解他說的呢?怎麼給他歸納、總結出來呀?心裏非常慌亂。不過,緊張有時條件反射,它使你努力去聽別人說,歪打正著,緊張就釋放你的潛能,強迫的呀!
對於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應對的質量標準,許多專家認為就是要應對得敏捷果斷,大方自然,卓有成效。何謂敏捷果斷?就是處變不驚,準確判斷,快速應對;何謂大方自然?就是適情切境,符合身份,恰如其分;何謂卓有成效?就是通過有效補台,轉危為安,化被動為主動,甚至別開生麵,另辟蹊徑,使節目出現意想不到的更佳的氣氛和效果。筆者認為,從優秀的節目主持人的實踐中,比較成熟的語言應對策略技巧主要有:
一、投其所好,妙啟話匣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有時候,節目主持人會碰到一些需要采訪卻又不好對付的人,這些采訪對象稍微覺得不順心,就會“沉默是金”、無可奉告;或者幹脆一甩頭,揚長而去。要打開這些人的“話匣子”,關鍵在於深入了解並及時抓住他在思想和信息上的興奮點,牽住“牛鼻子”——投其所好。
有一次,一位西方女記者在一家飯店門口攔住以色列的總理拉賓想采訪。她先滔滔不絕地向拉賓講了一大通背景,看到拉賓不耐煩了趕緊甩出原來精心設計好的問題。誰知她剛剛說了半句話,拉賓一轉身就揚長而去。那位記者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對著拉賓的背後大聲喊道:“你不能這樣對我,我還沒有問完呐!”拉賓頭也不回地扔下了一句話:“可是我已經回答了您的問題。”後來拉賓來中國訪問,中央電視台決定讓水均益采訪他。水均益和導演蓋晨光已經了解了拉賓的“惡習”,於是發生了下麵在采訪中雙方的對話:
水均益:總理先生,一千多年前,一些猶太人和拉比(猶太教士)帶著商品和在羊皮上寫成的聖經卷宗來到中國的黃河岸邊。從那時候算起,猶太人民和中華民族有了第一次友好的交往。今天,您作為第一位猶太國家的領導人又一次來到中國,您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拉賓(臉上奇跡般地出現了慈祥的微笑):猶太人民和中華民族確有著悠久的友誼,雖然我們相隔千山萬水,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我們都是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
拉賓不停地說著,單是這個問題,他就談了7分鍾!采訪結束後,陪同拉賓訪華的助手艾坦哈貝爾對水均益說:拉賓先生從來沒有對記者說過這麼多的話。
二、先承後轉,迂回包抄
《孫子》中十分崇尚“迂直之計”,即以迂為直,爭奪先機之利,通過“迂其途”,“趨其所不意”。主持人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有時難免會遇到某些現場配合者或受眾情緒上的意外情況。如果主持人驚慌失措,直接采取鮮明的反對態度,有可能引起對立情緒而導致場麵失控,就會影響到節目的進程和效果。如果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又會造成主持人在輿論引導上的失位。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主持人沉著冷靜,先在某種程度上順應對方的某種意向,然後從另一個角度巧妙地另辟蹊徑,不知不覺地迂回到主持人應該表達的觀點上來,有效地誘導受眾從原來所持的反對觀點過渡到主持人的觀點上來,在主持人的巧妙駕馭下,使節目別開生麵地繼續進行。
2002年年初,《東方時空》直播特別節目《三峽再聚焦》,敬一丹是北京演播室的總負責人。當直播節目進行到奉節縣城的老房子按照三峽工程統一部署實行爆破時,現場灰飛煙滅,象征著有著悠久曆史文化的老城將要永遠從人們的眼前徹底消失了,老百姓們都非常傷心。一位奉節老人接受采訪時說:“看到老家爆破,心裏很難過。”這時耳機裏傳來製片人的聲音:“敬一丹,你找補一下。”敬一丹馬上明白了,製片人是要求自己馬上通過“找補”來解決現場老人傷感有可能帶來對三峽工程進展不利影響的情緒,需要主持人及時加以引導來平衡和引導輿論。敬一丹心領神會地說:
剛才我們聽到那位奉節朋友說,看到爆破,心裏很難過,我們都能理解他的心情,畢竟是故土難離。我想三峽人既有對老家的懷戀,也有對新家的向往,就在離老城不遠的地方,奉節新城正在建設。
當時主持人敬一丹聽了奉節老人的感慨,雖然內心也非常了解這種鄉土深情,但是麵對全國改革開放的“一盤棋”來說,如果節目主持人對這種鄉土之情不加引導,讓它擴散到電視機前的千家萬戶,就有可能引發成為與全局需要相對立的一種不健康的情緒,就會給三峽工程的戰略部署的實施帶來幹擾。所以敬一丹憑著她對三峽工程偉大意義的全麵、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在來不及與製片人商量的情況下,當機立斷地進行了準確的“找補”,這既是她平日努力學習、思考和積累的結果,也是她語言應變技巧的充分體現。
三、坦誠相見,自嘲成趣
自嘲,是節目主持人常用的一種製造輕鬆幽默的手段。主持人敢於自嘲,一方麵表現出平常心態,縮短了和受眾的距離,另一方麵又在大家一笑之餘為節目造了勢。自嘲有兩種情況:一是主動自嘲,即根據某一場合造勢的需要,抓住自己的某一特點(通常還可能是主持人在某方麵的遺憾之處)主動自嘲,得到幽默效果;二是被動自嘲,就是有時由於節目主持人臨時出現了某些明顯的差錯,就像潑出去的水已經收不回來了,這時候如果主持人為了顧全麵子,硬要把它“扭”回來,采取文過飾非的態度和語言,其結果隻能是適得其反。無論是主動的或是被動的自嘲,其實隻要處理得巧妙,主持人都不必擔心自己在受眾中的影響,都可以獲得殊途同歸的幽默效果。因為主持人在受眾眼中也不是完人,適時地來點喜劇性的自我“開涮”,讓受眾既為主持人的真誠所感動,又被主持人半開玩笑的自嘲所逗樂,在大家一笑之餘,節目繼續順利進行,並沒有留下什麼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