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教育界出現了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它以信息技術(IT)的廣泛應用為特征,國內學者稱為教育信息化現象。將教育信息化看作為一個過程,其結果是達到一種新穎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應用以電腦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其發展勢頭之強,影響麵之大,令許多教育者感到困惑,無所適從。什麼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究竟會對教育產生什麼影響?我國基礎教育怎樣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戰?這些都是中國教育者應該認真思考和麵對的問題。
第一節教育的本質
上世紀已經逝去,21世紀已經來臨。此次世紀轉換不僅展開了一頁新的百年史,而且翻開了人類紀元史上第三部千年史冊!在這場跨越千年史冊的巨大變革中,人類正以驚人的加速度走出工業文明,步入信息時代。當前,一個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社會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誕生,並迅速向全球擴展。知識在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遷中地位的突現,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這是對教育的嚴峻挑戰,也為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國的教育怎樣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首要的一條就是必須明智地選擇和確立符合時代要求、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這不僅需要對經驗的總結、科學的探索,而且需要從教育哲學的深層進行反思與超越。
上世紀帶給人類的既有歡樂又有痛苦,上世紀帶給教育的既有輝煌又有誤區。讓我們用哲人的睿智去穿透和化解這種曆史的規律,開創一個更加驚心動魄的“千年王國”!
在當今社會裏,教育可以說幾乎同社會上的每一個成員都息息相關。但如果要問教育究竟是什麼?教育與人類其他活動有何區別與聯係?怎樣看待教育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很多人恐怕就回答不出來了。類似這樣的問題屬於教育的本質問題。本質深藏於各種複雜的教育現象之中,靠個體的局部經驗是難以把握的。因此,即便是受過多年教育的人,甚至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未必能全麵、深入地把握教育這一複雜社會現象的本質特征。
教育本質雖然屬於抽象的教育哲學問題,但卻與每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息息相關。因為現實中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以具體的形態存在於社會意識之中,表現為各種不同的教育觀,潛移默化卻又廣泛深入地影響著幾乎每一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目標的確立、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教育評價標準和尺度的確定和把握,甚至直接影響到教育決策者教育發展戰略的選擇和各項教育方針政策的製訂。在當代教育迅速發展的世界潮流中,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已成為影響我國教育事業向現代化邁進的嚴重障礙。因此,用教育本質的研究來帶動教育觀念的變革,可以使理論研究與現實需要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既能使對教育本質的抽象理論研究紮根於現實的土壤之中而富有生氣和活力,又能使教育觀念的變革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克服盲目性,防止左右搖擺。
在當代的教育哲學理論中,關於教育的本質的探討存在著五花八門的觀點,例如有學者主張用“三種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精神生產、人類自身生產)的哲學視野來把握教育的本質,將教育看作是人類特有的遺傳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和再創造。人類自身的再生產是指個體人的形成,直至進入社會,人類自身的再創造是個體和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這兩方麵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二者都離不開教育。下邊我們具體地分析一下。
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包括人類的繁衍和使初生嬰兒進入社會的教育,種族繁衍將生理結構和各種本能遺傳給下一代,從而使人類世代延續。但初生嬰兒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人,隻有經過一定的教育(這裏是指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和環境的影響),使他們具備了在人類社會中獨立生存的各種能力之後,他們才算進入了社會,才成為真正的人。使兒童進入社會的教育至少應包括以下四方麵內容:
第一是使兒童掌握現代社會生活、生產所必需的各種工具係統,以形成“超生物肢體”。這裏所用的是廣義的工具範疇,包括最簡單的生活用具。(其模擬形態則是各種兒童玩具和教具、學具。當代幼兒教育中對玩具和遊戲越來越重視,中小學教育中對教具和學具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其理論依據正在於此。)工具作為人體(包括人腦)的延伸,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超生物肢體”。在現代社會中,工具係統發展得極為完備,人們從最複雜的生產和科研活動到最簡單的日常生活(如兒童吃飯),都離不開工具(包括日常生活用具)。社會中的工具係統可以完整地轉移給下一代,但使用工具的經驗和技能卻無法通過生物遺傳和物質傳遞留給後代,因此對於初生的嬰兒來說,周圍的工具實際上並不具有工具的意義,隻有當他學會和掌握了使用這些工具(包括生活用具)的知識和技能之後,才能將外在的工具轉化為自身的“超生物肢體”,兒童也才能成為在現代社會中獨立生活的真正意義上的人。而這種轉化正是通過教育來完成的。可見,教育承擔著造就和生產出社會人之“超生物肢體”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