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好——你也好(I am OK,You are OK.)
這是比較達觀的一種態度,經由“成人”自我狀態理智的抉擇而采取的。在基本上是信任的、是有意義的、是生活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後要達到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的人是成功的,感覺自己是勝利者,也較能與人相處。當然也是輔導與心理治療的最終目標。
5.安慰的需要
按照溝通分析的觀點,每個人都有生理與心理的需求;在生理需求上仍是水、食物、生存等,而心理的需求則是渴望(hunger),包括受撫摸的需求(stroke hunger)、組織結構的需求(structure hunger)、興奮的需求(excitement hunger)等等。根據TA的理論,隻有經由與人的交往,方能達到這些需求之滿足。
每個兒童都有享受大人擁抱、撫摸、安撫及看護的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別人足夠的注意與關懷,就可以取代直接撫慰的需求,這便可以算是一種間接的撫摸。撫慰有正、反兩種:鼓勵、獎勵,或僅僅是語言上互補的溝通都是正的撫慰;而打罵、責備,或語言交錯或曖昧式的溝通均算是消極的撫慰。後者常導致不良的行為,而前者則有助個人良好的發展。
溝通分析采取治療方式時會關注人們如何安排時間去得到撫慰,也會注意個人的生活計劃中,會決定自己要得到及付出那些撫慰。依溝通分析理論,我們能察覺出我們賴以生存的撫慰,我們所要求的撫慰以及我們給別人的撫慰。
5.遊戲
這裏所說的遊戲指的是通過一係列的溝通,結束時至少會使一個玩者覺得不舒服,即指人與人交往時,所采取的一種表麵上看起來很好,而實際上卻不好的溝通方式。其真正本質在於阻止親密,形成的目的在於支持人生早年的決定。遊戲是一個人與別人互動關係中的重要部分,這個人如果想減少玩遊戲的行為,以坦誠的生活,則這些遊戲就需要去了解。簡而言之,溝通分析的目的之一是協助人們了解自己與別人互動的本質,如此才能與別人進行直接、完整的溝通,玩遊戲的機會就會減少。
溝通分析理論認為將心理遊戲作為“撫慰”的替代,會導致不好的感覺,遊戲可能是外表上是親密的,但隻要一陷進去,反而會導致人與人之疏離,因為心理遊戲基本上就是一種曖昧式的溝通,除了表麵的訊息外,還暗藏了許多訊息,而其結果總是鬧得彼此都不快活,也缺乏彼此間親密的溝通。心理遊戲一般包括“可憐的我(poor me)”、“是的……不過(Yes,but)”、“要不是你……(If it went for you)”、“看你讓我做了什麼(Look what you made me do!)”、“喧囂(Uproar)”、“扯自己後腿(Kick me)”等多種,父母常用一些遊戲來控製子女,而子女亦常用一些遊戲來躲避一些不喜歡的事,同一種方式會不斷的重複出現,而其結果總是大家都覺得“不好”。因此在一種比較“健康”之情況下,要盡量避免心理遊戲的發生,也就是運用更具建設性和有效性之溝通方式,來取代之,讓自己和大家都感覺“很好”。
6.苦難的經驗(Racket)
通過遊戲後所產生的不愉快感覺我們將其統稱為苦難經驗,它是在孩提時代所表現某些行為時常體驗到的,如同遊戲一樣,苦難經驗支持著早年的決定,是生活腳本的基本部分,人們會發展出憤怒、罪惡感或壓抑的苦難經驗,以及許多其他形式,借著選擇情境以支持不愉快和令人討厭的感覺,這些不正當的手段得以繼續下去。
7.生活的腳本
人們的生活計劃是基於早年對於自己與他人所做的決定,在孩童時,人們就已決定著別人的好與壞以及是否可以信任,這個對於自己與別人的決定曆程,後來就成了我們的基本信念係統。
生活的腳本在許多方麵都仿佛是一出有情節的戲劇,我們的腳本可能在人生的早期就已形成,亦即當我們必須以某種方式維持心理或是生理的生存時,腳本就已編好了,包括吸收父母的訊息,對父母訊喻所做的決定,為早年的決定所玩的遊戲,為了調適我們的決定所體驗到的苦難經驗,以及我們人生的戲劇該如何演出即如何收場之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