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教育信息化

理論上講,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接受式學習和發現式學習。從現實教育來看,接受式學習是我國學校主要而基本的學習方式。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接受式學習越來越遭受人們的批判,而發現式學習日漸得到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青睞。

發現式學習在我國興起比較晚,而且有關理論和實踐研究不夠成熟,真正的發現式學習不能有效實施。分析原因是多方麵的,突出地表現在這樣兩個層麵:一是發現式學習的主客觀條件不具備,不能保證發現式學習成為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比如學生的心理準備不足,或學生缺乏一定的認知水平和技能技巧,或采用了不適合於用發現法學習的知識內容等等。這種不顧條件限製,盲目推崇發現式學習,其知識獲得與思維發展的教學目標隻能成為一張空頭的彩票。二是人們對發現式學習的本質規律缺乏認識,相應的學習手段、方法、模式運用不當,造成發現式學習方式的低效。

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教育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實現教育改革和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自從2001年我國發布《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綱要》以來,全國上下掀起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熱潮,在經費投入、建設規模、軟硬件平台、技術應用等方麵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教育信息化帶動了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從理論上、體製上、過程和策略上科學地,係統地深化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努力做到求真務實、科學發展,使我國的教育信息化事業能夠快速、健康、高效地發展下去。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1.國家信息化

國家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呂新奎在其主編的《中國信息化》一書中指出:“根據1997年4月召開的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的精神,國家信息化的定義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麵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並指出了作為人類現代社會發展進程的“信息化”的基本內涵:“信息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高級進程,它的核心是要通過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在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充分應用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先進社會生產工具,創建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改革,使國家的綜合實力、社會的文明素質和人民的生活質量全麵達到現代化水平。”2002年10月22日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批準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信息化重點專項規劃》中指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導,信息資源為核心,信息網絡為基礎,信息產業為支撐,信息化人才為依托,法規、政策、標準為保障的綜合體係。”

從國家信息化的基本含義中我們看出:國家信息化是由國家組織領導的、全體社會成員(包括政府、企業、事業、團體和個人)為主體的、以加速國家現代化為目的的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活動。信息化的時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空域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的一切領域;其手段是應用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先進社會生產工具;其途徑是通過發展和應用信息技術大力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創建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關係及社會上層建築的改革;其目標是使國家的綜合實力、社會的文明素質和人民的生活質量全麵達到現代化水平。信息化是一個包括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規範等六要素的綜合體係。六要素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係,必須統籌規劃、全麵建設、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國家信息化的偉大理想。

2.通俗信息化

人們對國家信息化的概念進行了引發和派生,從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化概念,我們把其中的一部分稱為“通俗信息化”。所謂“通俗信息化”是指人們通常從不同領域、不同視角、不同情況下非嚴格意義解釋的信息化概念,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