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邊疆戰事
一
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九月,長城北部邊疆,陰霾密布,風雲湧動,候鳥已南飛,炎熱的夏季正轉秋涼,蒙古韃靼可汗俺答起兵十萬南侵,一時風聲鶴唳、人心浮動,塞外漢室人民紛紛舉家南遷,沿途扶老攜幼、拖家帶口,難民絡繹不絕。
北部邊城薊州城外高崗上,一隊騎兵駐馬瞭望,為首的將領方麵闊耳、高額隆鼻,凝眉注視逶迤蜿蜒的百姓良久,耳中聽到呼號啼哭不斷,微微蹙眉,沉聲對左右衛兵問道:“你們可打探清楚,百姓為避免戰事,將遷往何處,這近萬人是全部還是一部分?”衛兵回道:“啟稟將軍,百姓中有親友者將前去投靠,無親無友者將遷往城內暫居,這八九千人隻是其中一路,還有兩路各近五六千人難民離城稍遠,預計晚間抵達。”將領點點頭,吩咐道:“百姓拋家棄田、流離失所,作為關防守將,職責所係,不能坐視,傳我軍令,營中錢糧衣物撥半數發於此三路百姓,不得有誤!”衛兵拱手得令而去。將領回頭對身後一個青年將佐又低語幾句,將佐亦領命而去。將領低頭再看了一眼百姓隊伍,撥轉馬頭,下崗向城門馳去。
崗下近萬人的難民隊伍中,在眾多滿麵愁容、垂頭歎息的人群中,一藍衣粗布老者滿麵蒙塵、步履蹣跚,但當看到高崗上的騎兵絕塵而去時,一雙黯淡的眸子掠過一絲光亮,疲憊的麵容恢複了些許精神,口中喃喃自語:“莫非是戚將軍的部屬。”旁邊一十三、四歲的女孩好奇地問道:“姥爺,莫非就是那當年抗倭名將戚將軍?”老者搖搖頭,“戚帥當駐節城內,
此等巡邏打探之事當屬遊騎所為,但看那為首的將領衣著神色又不似普通官軍,尤其那匹馬,通體赤紅,尋常官軍哪騎得此等坐騎,且進城再做計較。”女孩撇撇嘴,似乎不滿意爺爺的回答,但又不好再問,隨著隊伍慢慢前行入城。
當老者和孫女對話之際,從高崗側麵馳下的那位青年將領正直奔前方三十裏烽火哨台,在疾馳當中,他心中也充滿著疑問:“按照戚將軍判斷,韃靼騎兵前鋒應已離烽火台不遠,為何逃難的百姓已至,而烽火台還未點燃,莫非韃靼人虛張聲勢、聲東擊西,欲從它處犯境,抑或另有企圖,迷惑我軍,故逡巡不進。”在馬上思慮匆忙,不得要領,遂決定不管如何,到前線烽火台見到守軍了解情況後,再做定奪。
三十裏路,坐下快馬不消半個時辰便到,這匹駿馬乃蒙古草原有名的品種,喚做“花青驄”,普通青驄馬通體黑色或灰色,而此馬身上有白點,為塞外名馬和上好的青驄雜交而成,雖不比傳說中的汗血寶馬,但每日跑三五百裏,也是尋常,為戚將軍心愛之物。而戚將軍現乘騎“赤色駒”追隨多年,情感菲淺,雖年齡漸長,但非戰事之時,戚將軍仍每日乘騎,不願令其終老,此次軍情緊迫,將軍特將“花青驄”交與這位青年將領,可見對其倚重和信任。青年將領到達第一座烽火台後,守衛軍士遠遠望見騎一匹青色花斑馬,身材瘦削修長,劍眉朗目的年輕軍官,識得是戚將軍麾下千總程振輝,連忙開啟城門,振輝踏上高台後,和鎮守校官見過禮,聽聞並不曾見有韃靼軍馬輜重經過,心中不禁疑惑更甚,接著連續經過四座烽火台細細詢問守兵、校官後,都言不曾見過韃靼軍兵。程振輝不敢怠慢,在關防處匆匆吃些幹糧,喂馬稍事歇息後,連夜趕回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