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體來自我的博士論文。

我的博士生導師朱羽君教授和我的母親生辰同月同日,同一屬相,年齡正好差一輪。她們都是讓我靈魂安寧和溫暖的人。也許真的是有緣,讀碩士時,師從她老人家學習電視畫麵美學,博士時又重返其門下研究電視新聞。一次次聆聽恩師的言論和教誨,體會到新聞自是人性的表達,理論也可以充滿激情,我漸漸步入了修行的正途。說是修行並不為過,導師是一個像隱者一樣低調的人,卻充滿淨化的能量,讓我沐其惠澤,能夠無邪且坦然。

寫作過程是愉快的,盡管每天釘在椅子上敲鍵盤讓人腰酸背痛眼脹腕僵。在這靈魂被肉體所拘束,而肉體又被桌椅和電腦所約束的日日夜夜裏,文字的蒙太奇拚接成自在的意義世界。這些年的媒體實踐和學術思考融入到寫作中,也算是對一個成長階段的整理。一次專心的長期孕化如同一次遙遠的旅行,在忍耐和行進裏慢慢內省出綿長的幸福感。

回望這些年的學業和專業軌跡,有幸得到過不少名師高人的指點和熏陶——感謝我的導師朱羽君教授以及母校的諸多恩師帶我進入媒體的殿堂,感謝周傳基老師對我的獨到點撥,感謝於丹老師對我的誠摯激勵,感謝我那些才華橫溢、真性情的前輩們,他們在我的實踐的路途上都是醒目的路標。當然,必須感謝我的父母,首先給了我健康和自由,他們對我自幼以來的信任和鼓勵讓我早早就懂得了怎樣獨立麵對自己的命運。

感謝我的同學,他們用理想和書卷氣一起守護了象牙塔,讓校園生活甜蜜而充滿回憶。還要感謝十多年來曾在各處教過的那些學生們,他們不斷地谘問求解讓我懂得學無止境、不敢鬆懈。

這些年跑過了七大洲、南北極,想用自己渺小的眼盡量看到無窮遠處。而那些人和景、事與情,一次次用陌生、短暫的相遇喚起我的無知感和無力感,進而提醒我要敏感而用心地活著。對我而言,這正是行萬裏路之於讀萬卷書的裨益。所以,同樣感謝遙遠的一切。

侯海濤

2010年5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