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觀(上)(2 / 2)

維托卻不在此之列,因為他每天規律的生活,按時上下班,雖然有時杜蓬讓他們加班,但是這卻毫不影響到維托的生活,碰到這樣的情況,他就會趁機在地下室的庫房裏,安靜地躲上一晚,然後在這個封閉的空間完成一個驚人的閱讀量,這必然增長了他的知識量,同時也增強了他的辨析能力,他能清楚的辨別黑與白、是與非、愛與憎、善與惡、忠與奸,他的內心裏豎立起了衡量這一切的價值觀。

古人雲:讀書明理,讀史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

但是他並不是所讀的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有許多的東西他也不懂,因為沒有老師給他講解,自學的東西完全就是依靠自己個人的意識去理解去吸收,很多東西難免不懂或者曲解甚至是遠離本意,好在他經過了兩次腦部激活程序,他的腦部開發出來的區域比普通人大了許多,這給他提供了一個強大的特殊功能,那就是強大的記憶力,他把自己不懂的那些知識死記硬背下來,等待著以後能遇到一個智者,一個老師,去為他解答這一切,比如像楊欽那樣的充滿智慧的人,可惜,現在他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一想到這個,維托的心中感到無比的痛惜。

至於他從楊欽的書房裏找到的那本書—《烏托邦》,他已經翻看了無數遍了,可以說是倒背如流,甚至每個標點符號的位置都能記得絲毫不差,這本書他也看懂了,就是描敘了一個旅行者的海外見聞,說的是一個叫做烏托邦的小島上存在著的社會現象,那是一個完全理想主義化的世界,在那裏,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產生。他認為,私有製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

而從書的注釋上維托看到了這樣的解釋,烏托邦的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托,“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那是一個憧憬的美好社會,那裏一切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從事生產勞動,而且有充足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和娛樂,那裏沒有酒店、妓院,也沒有墮落和罪惡,完美到極致的社會。

維托毫無困難的從中找到了現實的影子,他感覺他目前所處的現實世界就是模擬著烏托邦的模型在全球建立起來的一個現實放大版,整個社會製度都是在生搬硬套,完全複製,可是現實的這個社會與書中描寫的那個社會卻是那麼的格格不入,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