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趣味·想象(1 / 2)

——科教節目製作思考

夏麗麗

摘要:傳統看法認為,科教節目囿於表現的內容,給人以嚴肅呆板的印象,收視群體相對狹窄。但是枯燥單一並不是科教節目必然的麵貌,就像科學研究過程中充滿趣味一樣,科教節目也應該是生動有趣的。科教節目製作者應該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科學的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影視語言,將陌生的話題與受眾熟悉的日常生活勾連起來,把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具備的想象力和感受到的趣味性因素應用在節目製作中,並將之傳達給受眾,進而激發他們的興趣。

關鍵詞:科教節目、製作、想象力

科學需要想象力。與我們大多數人以為的不同,對於大多數科學家來說,科學研究本身並非是枯燥乏味的:借由大大小小的儀器、複雜難解的公式、單調嚴謹的學術語言去探索、展示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奧秘,這個過程充滿著樂趣,也要求研究者具備豐富的想象力。科學研究中的想象力,是促成研究者們達到目標的重要輔助,甚至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缺乏想象力,牛頓難以從落下的蘋果轉到地球引力的設想,愛因斯坦難以完成相對論的思考。科學家們在研究中的樂趣或許我們普羅大眾難以理解,但科學研究過程自身的趣味性並不因此而受到否定。我們知道,人類天然有著了解自身所生活的世界的好奇心,雖然和科學家的研究旨趣不能作比,但是人們有了解這些知識的內在驅動力。科教影視節目以形象化的影視手段,麵向大眾提供通俗科學知識,一方麵起到教化大眾的功能,另一方麵,也是受眾求知所需的。然而常常遇到的事實是,科教類節目在觀眾心目中是一副枯燥乏味的麵孔,節目的製作者們也苦惱於自己的內容限製了它吸引更多的受眾。麵臨這樣的問題,或許應該考慮的思路是,如何把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具備的想象力和感受到的趣味性因素應用在節目製作中,並將之傳達給受眾,進而激發他們的興趣。

從傳播的過程來考量,趣味性與想象力的發揮在科教影視類節目傳播的各環節都存在,我們可以將之表示為以下的過程:

在製作科技節目的伊始,在環節A的部分,對製作者而言,首先要做的是受眾定位。影視創作之前要考察受眾需求早已是一種共識,但這裏強調的不是考察宏觀的市場需求,而是在具體操作層麵考察使用何種手法才能引發受眾的興趣。製作者在創作之前要試著轉換立場,將自己置於普通觀眾的位置,思考哪種表達方式可能會吸引自己,唯有如此,方能突破自己慣有的思維模式,製作出生動的作品。在此基礎上,圖表中B和C環節分別指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在B階段,從一個科技選題到完整節目的完成,製作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用趣味化的手法闡述。在這個過程裏,相對高層的科技信息被編碼為通俗易懂、適合影視表現的內容。在C環節,在收看過程中,這種趣味性的內容又刺激了受眾的想象力,科技知識得以傳播和接受。

我們可以把一部科教片中必須闡釋的科技信息視為“必要內容”,影片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將這些內容清楚完整地表達給受眾,但是,內容傳達給受眾的方式則可以千變萬化,我們可以稱其為“渠道”。“渠道”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是它的載體——“必要內容”卻是唯一的。出色的科教影視節目,能將複雜、抽象的內容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生動有趣地傳達給受眾,這就仰仗於製作者的“渠道”選擇。在這方麵,國外同類節目的製作經驗相對豐富,其中BBC製作的電視節目,以細膩的表現、生動趣味的講述引人注目。《百感交集》是由其製作的一套介紹人類的味覺、嗅覺、聽覺、觸覺和視覺功能及作用方式的係列紀錄片,這類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觀眾並不陌生,然而將其運作功能和科學原理解釋清楚依然涉及許多抽象的話題,觀眾往往對此最容易失去興趣,但如果隻談論觀眾感興趣的內容,則很可能會導致缺乏深層次的抽象探討,背離影片的科教功能。在這套紀錄片裏,導演通過出色的影視技巧,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將人們熟悉的話題陌生化,又讓相對枯燥的科學內容趣味化,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完成影片的科教功能,我們僅從其敘事方式和一些影視表現方式上去分析其中可以借鑒的部分。

話題故事化

故事化敘事是影片趣味性的重要保障。聽故事是人類自古以來的愛好,科學內容通過故事化的手法,可以更有效地傳達給受眾。就這部片子而言,由於話題本身的非事件性,製作者沒有采用一個主體故事來結構整部影片,而是設置一個個情境,每個情境講述一個小的科學話題,這些不同的話題就由不同的故事敘事來承載。以影片中講述味覺功能、特點的這部分為例,主要闡明的話題包括以下部分:表格左欄的七個話題是影片必須承載的內容,製作者在表達這些信息的時候,均通過巧妙設置一個甚至幾個情境故事來說明。例如影片第一段,話題是人類的味覺較之其他動物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接受食物範圍也更寬容,製作者安排了三個情境,這三個情境講述的核心內容是層層遞進的:

1.人類比大多數動物味覺適應能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