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與城市現代化研究”叢書第二輯6冊正式付梓出版,這是繼第一輯推出的《走向理想的和諧社會》等4本著作後又一套多角度、全方位分析研究和諧社會與城市現代化的係列叢書,也是南京市社科院近年來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開展和諧社會與城市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又一重要智慧結晶與成果展示。叢書的出版適逢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這更賦予了這套叢書特殊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尤其是近年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逐步“破題”並日益走向深入。從執政理念到政府職能轉變,從健全民主法製到致力改善民生,從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到促進個體心理健康,從創建和諧文化到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和諧社會建設大布局正全麵展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時代發展進軍號角中的最強音。實現科學發展,共建共享和諧,關鍵在於落實,關鍵在於將建設和諧社會的價值邏輯與實踐機製有機結合起來,把和諧社會的理念、目標具體轉化為策略行動與政策實踐。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從曆史發展的高度、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高度,提出了當代中國的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21世紀的中國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也是科學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對此,十七大報告中也做出了明確的指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這一係列重要指示,對我們當前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推進城市現代化的戰略,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也正是我們這套“和諧社會與城市現代化研究”叢書編寫的宏觀宗旨。
在當今社會生產與生活實踐中,城市已成為最重要的舞台,有人曾這樣形象地描述城市與現代社會的關係:“現代社會一旦由抽象概念變成現實,那麼,它的血肉之軀就是城市”。從城市的發展來看,在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也將實現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全景式轉換與全方位變遷,在這種轉變與變遷中,傳統與現代、神聖與世俗、鄉村與都市、身份與契約、封閉與流動等各種要素將多元流變並不斷交織、碰撞、融合,由此,因城市及其現代化兩大主題雙重變奏而成的城市現代化勢必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突出旋律,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和諧及其衍生的城鄉和諧等問題必將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作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省會城市,南京市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一直走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前列。在全麵實踐“三個代表”,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加快“兩個率先”進程中,南京市努力追求“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積極探索與實踐社會和諧,並率先在全國提出建設“‘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特色區域”、率先提出建設“和諧南京”戰略構想及規劃,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和突出亮點的發展路徑,成為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先行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領先區,生態環境建設的示範區。自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以後,南京市進一步按照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總要求,努力建設“經濟發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鮮明、人居環境更為優美、社會更加和諧安定的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特色打造、更加注重整體和諧。2006年,按照常住人口計算,南京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39379元,實現了覆蓋全部人口完整意義上的5000美元的突破,城市化水平超過了75%,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8%。根據世界銀行的一般標準和國內有關專家的判斷,南京市城市經濟正逐步進入工業化後期,人民生活水平正由“小康型”向“富裕型”轉變。這不僅標誌著南京的城市發展正在轉入以城市現代化、國際化為主導,以優化城市結構、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為主要任務的新階段,同時也標誌著南京市和諧社會建設達到了一個新起點,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正是南京市和諧社會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探索與成功經驗,為南京市和諧社會與城市現代化研究提供了豐足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