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參加了北京林業大學舉辦的首屆環境與生態心理學大會,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很有感觸。會後組委會希望能把參會論文精選結集出版,囑我為之作序,於是就借此機會和讀者分享一些經曆和思考。在我的知識背景上,生態心理學這一名稱用得有限,就多說說環境心理學。
中國的環境心理學似乎是從建築學領域起步的。1984年清華大學的李道增老師就開設了“環境行為概論”課程。1993年7月在常懷生、朱敬業、楊公俠、楊永生等人的倡導下,相關學者在吉林召開了“全國建築與環境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在此基礎上,中國環境行為學會於1996年成立。在心理學界,華東師大的楊治良教授培養出多位環境心理學碩士、博士,他和俞國良教授也於1999年出版了《環境心理學》一書。我從1993年開始在開設一年的應用心理學課程中講授一個月的環境心理學專題,到1995年環境心理學正式獨立出來成為一門選修課。2001年我和李佳編著出版了《環境心理學》,該書一直作為自學考試課程的教材。2004年10月在天津召開的中國環境行為學會第三屆環境行為研究國際研討會上,我受邀介紹了當年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提交的與環境心理學有關的研究成果。2009年林業大學的朱建軍教授和吳建平教授等翻譯了一本很好的環境心理學教材——《環境心理學》(〔美〕保羅·貝爾等著)。過去的二十年裏,我們主要是介紹國外學者的工作,使用英文的教科書和參考文獻。因此,作為集中展示我國學者自己研究成果的嚐試,這本文集無論多麼稚嫩,都是值得慶賀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環境的關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這為普及和發展有關環境的學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環境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探討非常廣泛的問題,譬如:大氣環境包括溫度、濕度、風甚至空氣中的離子濃度如何影響我們?家居和辦公環境的建築特征怎樣影響行為?是否可以合理設計建築,使其更有效地促進親社會行為?如何阻止環境災難和技術災難的發生並減少其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如何促使人們采取一些回收行為來保護環境?等等。獨特的曆史、地理、社會變化和政治因素已經影響了環境行為研究的方向。起源於北美的環境心理學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展的時候,帶有許多國家和民族的特點,也反映了這門學科問題指向的特點。不同國家的環境心理學家使用同樣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但他們的興趣和研究問題的特點是不同的。比如日本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於是對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海嘯的知覺及其對個體行為的實際影響特別能引起環境心理學家的興趣;而人少、氣候寒冷的瑞典,環境心理學家更關心能源保護、風景研究;在德國,戰後重建的需要使該國的環境心理學對建築和社區設計非常關注。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可能會越來越多地麵臨共同的問題,比如地球臭氧層的破壞、全球變暖、自然資源的減少,以及先進的電子通訊技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那麼將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心理學除了會繼續發展特定的主題以外,還應共同攻關,尋找適用廣泛的解決方案。
環境與人類心理序言這本書是首屆環境與生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集,所收論文研究的內容和主題也比較廣泛。但若要加快環境心理學這一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接下來的教學、研究和學術交流中,我還是覺得應該將學科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取舍。當然,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學科的名稱也是亟待論證和界定的。就我的直觀感受,很多建築學背景的學者所說的環境心理學更關注規劃和建築設計,似乎更微觀一些;而林業大學的研究者們許是囿於學校性質,更關注宏觀環境生態。無論是包容融合還是強調個性,借鑒國內外已有文獻的術語背景,一定會為我們的學科構建和成果交流提供清晰的框架和平台。總之,這一交叉學科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共存,責任和使命並重,我們任重而道遠。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