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筆者獲得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的獎學金,再次前往英國進行為期一年的留學生活。時值北京奧運會剛剛結束,我一抵達倫敦,當與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談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談論到了中國舉辦的奧運會。使我感到欣喜的是,與四年前我來英國時相比,人們對中國、對北京、對中國人的了解有了不少的提升和加強。同時,令我感到驚訝的是,短短的四年,一次看似普通的奧運會卻在傳播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經濟等方麵起到了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之後,我利用在倫敦學習的機會,對外國人是如何了解中國的,通過哪些媒體渠道,奧運會是否有利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等問題作了一些調查統計及相關研究。

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舉世矚目,我國媒體的發展也開始駛上快車道,然而我國的國際形象並沒有取得與我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地位。當然這有多種因素,但是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媒體,如何利用不斷出現的新媒體形態進行國際傳播,如何為構建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如何為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積極有利的國際環境,筆者有深刻的感受。由此,我開始思考新媒體環境下國際傳播的渠道、方式、特點及策略等問題。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使我萌發了撰寫這本《新媒體環境下的國際傳播》一書,力求從不斷發展的新媒體視角,研究我國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利用新的媒體渠道進行國際傳播,如何整合不斷壯大的以公眾或用戶為主體的國際傳播。當然,國際傳播於我是一個較新的領域,國內外很多研究國際傳播的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給了我諸多啟發,再次對他們表示真誠的感謝。

同時,特別感謝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範周教授對本書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蔡開鬆工作的一貫認真負責,感謝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李禕惟、王曉楠、郭羽提供的資料。

本書的第三章、第四章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黃楚新撰寫完成,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由於時間倉促和水平有限,本書在撰寫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諸多疏漏,歡迎學界和業界人士不吝賜教,共同將我國國際傳播的研究引向深入。

田智輝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