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處於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協作變得更加密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給新聞傳播業帶來一場革命,媒介全球化的特征愈加凸顯,世界新聞媒體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變化和新趨勢。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時代》一書中這樣寫道:“20世紀見證了種種傳播係統的引入,它們使信息能夠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地點廣泛傳輸,起初,它們通過對信息的電子化模擬征服時空,繼而通過數字化加以征服。”以衛星通信和國際信息網絡為標誌的信息革命,開創並加快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進程。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不但使傳播事業及理論麵臨根本性變革,也極大地改變了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支柱的國際傳播,使國際傳播在媒介選擇、傳播主體、傳播模式和內容以及影響力方麵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長期以來,我們的對外宣傳的主陣地是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日報》等一些傳統媒體。在傳統媒體的力量格局中,西方媒體占據絕對優勢,已經形成了壟斷。據統計,世界上80%以上的信息由西方一些主要媒體發布,如此巨大的差距不是短期內可以彌補的。傳統媒體的傳播特性決定了在突破西方媒體壟斷時遇到的困境:報紙無法賣出去,廣播、電視不僅落地率不高,即使落地,也無力與西方傳媒巨頭競爭,爭奪受眾。中國在世界的聲音並不多,而隻能聽到發於西方媒體之口的中國聲音。
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l communication)是什麼?在傳播學中,傳播被定義為信息的交流與分享。國際傳播是一種跨國界、跨民族的信息交流與分享。它包括的形式極其廣泛:
①書籍、報刊等印刷媒體;
②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
③衛星電視、網絡等新媒體;
④電影、錄像帶等音像媒體;
⑤郵件、電話等電信媒體;
⑥跨國旅遊、留學和移民;
⑦跨國宗教活動、文藝演出、展覽、體育賽事;
⑧外交、軍事活動及國際會議。
有學者將上述形式概括為國際間的大眾傳播(如①~④)、國際間的人際傳播(如⑤~⑦)和國際間的組織傳播(如⑧)三種渠道。過去,國際傳播主要是指以民族、國家為主體而進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在傳播主體來說,主要是指國家或國家的組織,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包括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有影響力的個人。在傳播內容方麵,主要是指國際新聞的傳播,有人提出政治、經濟和文化信息的三分法,還有人則認為應該包括一切信息。因此,簡而言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國際傳播,即由各種傳播媒介支持、具有全球化視點,供不同國家和地區交流與共享的信息的流動。
當今互聯網已經發展成為人們了解信息、交流思想、休閑娛樂和享受服務的重要渠道,成為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以及遠程教育的重要平台,成為社會影響巨大、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興媒體,為新時期國際傳播提供了一條方便快捷、有效通達的途徑,提高了國際傳播能力。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加強網絡建設,廣泛利用互聯網開展國際傳播,使之成為對象國受眾了解他國的窗口。
隨著寬帶、下一代互聯網(NG)、3G移動通訊等傳播科技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將全方位地滲入生活、學習及工作的方方麵麵,其影響力正在通過話語的強弱和思想的交鋒最直觀地表現出來,中國人既有的文化傳統、文化語境、價值觀以及種種思想方式在新媒體的強大衝擊麵前麵臨著新的抉擇。在新的傳播方式、傳播手段、傳播媒體選擇麵前,應該學會充分利用新媒體賦予的種種機會,通過新媒體在展開文化互動、論戰的同時增強話語的觸動力和吸引力。同時,重點研究新媒體語境下國際傳播具有哪些新的特征?新媒體手段可以在國際傳播中發揮什麼作用?在這些特征之下如何運用新媒體的手段謀劃國際傳播策略?國外一些主要國家在新媒體環境下有哪些國際傳播的經驗可以吸取?
如何實施新媒體語境下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麵對數字化未來,這些問題是新時期國際傳播的重要命題,值得我們努力探索和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