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的另一頭,蕭山盛把另一根木棍插好,而兩根木棍之間係著的尼龍繩拉得筆直,把一塊田平均分成了兩半,這樣的做的作用是方便插秧。
蕭山盛把昨晚在龍角空間就鏟好的秧苗裝在木盆中,再把木盆放在水田中,拿起一托的秧苗,開始插秧。
這秧苗一般有兩種插法,一種是連泥帶苗一起插。
另一種是把秧苗從泥裏撥出來,用水把泥洗掉,然後一紮秧苗捆在一起,插的時候分出幾根插進水田裏。
第一種帶泥的插法一般適用於春季插秧,清明過後,天氣還比較寒冷,秧苗長得比較慢,根係沒那麼發達,長得也沒那麼粗壯,所以就連泥帶秧苗一起鏟下。
鏟成一塊一塊的,放在裝秧苗的木盆裏,這樣可以不傷嬌嫩的根係,也能保住一部分營養,使得秧苗插下後,更快地恢複活力。
木盆在水田裏不會沉下去,插幾行秧走幾步,一邊把木盆往身後一撥,跟船在水上飄行一般。
有經驗的農民,基本上手上一托的秧苗插完,就正好到了木盆的位置,然後拿起新的一托秧苗繼續插,順腳再把木盆撥到下一個位置。
第二種撥苗插秧法,適用於夏收之後的夏種時節,這時候天氣熱,秧苗長得快,根係發達,長得很高大,就需要把秧苗先撥出來,再紮成一小捆一小捆的,丟到水田裏去,好方便插秧的人使用。
蕭山盛把裝有一盆秧苗的木盆放到水田裏,而他則站到了拉好繩子的田中間,拿起一托秧苗,開始沿著繩子插秧。
一般人都是習慣從左到右插秧,蕭山盛便先選了右邊的一半,沿著繩子的方向,從左到右插十株。
這十株不是指隻有十根秧苗,一般一株是指五六株秧苗合在一起插到泥裏,然後隔十厘米左右再插五六株。
由於這水田是用來養禾鯉的,所以這株與株之間的間隔得放大一些。
蕭山盛幹活能吃苦,不過速度一般,比起手腳麻利的人來,要慢一些,以前他跟家人一起插秧時,本來同時開始的,一人占據一邊繩子,他一般會比他人要慢上一些。
不過這次他的速度倒是不慢,一是他身體改造後,反應靈敏了些,二是這株距間隔大了,移動速度自然變快。
當蕭山盛把手上一托秧苗插完,也才插了四行左右,正好碰到了腳後跟的秧盆,於是拿起一托秧苗繼續。
當蕭山盛沿著繩子插完一塊田的時候,這才來到另一邊,沿著繩子繼續。
開始的時候,他是南到北的方向,這次是從北到南的方向,正好可以繼續從左插到右,非常順手。
“蕭哥,你在這裏啊,這就是插秧嗎,好好玩啊,我也要插。”身後突然傳來淩楚楚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