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眸子中閃過一絲痛苦,少年郎抬起頭,仰望晴空萬裏,喃喃自語:“旜瀾洲,大道盛行,行者為尊。我卻連一條文脈都沒有,絕了學道之路!我這樣的廢物,隻配在這旜瀾洲武國西平縣做一個下人!”

他緊握雙拳,青筋暴漲,眯著雙目瞪著那初夏驕陽,低吼道:“可是,我、不、甘!我方長命,不甘啊!”

兩行清淚自少年眼角汩汩而出,稚嫩的聲音中滿含悲憤,然而四周除了瀑布轟鳴,百鳥啾啾,一片空寂。

惟有十丈巨木,在夏風中輕搖,樹葉婆娑,或是在為他歎息。在這旜瀾洲中,沒有文脈,一切成空!

其實這並非是方長命一人的悲憤,更是整個武國人的悲憤。要知這旜瀾洲不知大幾許,東方有無邊汪洋,西方有不盡沙漠。北方有萬年玄冰地,南方有不滅火山。隻有這中央大地,富饒無比,人口熙攘。其中不僅有秦、齊、楚、燕四大強國爭霸,更有無數小國在大國夾縫中勉強求存,武國便是其一。

武國四府二十八縣,西平縣乃是貧縣中的貧縣。此“貧”不僅指人窮,更指文脈不盛,此所謂“國運不昌,文脈枯竭”。但凡國運不佳的國家,必然文脈不生,難有驚世大才出世。武國生而有文脈者,不過十中有二,比起四大國中文脈最差的燕國十中有六差得遠,更不要說楚國那等“十中有九”的一等文脈大國了。

武國不僅文脈不盛,奈何武脈亦竭。原本武國以武而興,武脈十中有七,這才立國建朝。但八百年來,別說普通人,就算是皇族世家,最強的武脈血統也不過才十中有五,平均下來全國武脈十中有三個半,比起秦國這等武脈大國簡直如同熒光之比皓月,天差地別。

武國已經連續三代沒有出過“地才”,五代沒有出過“天才”,更是繼王聖之後,十八代——也就是五百年沒有出過“聖才”了。就算是“人才”,每年也才寥寥數十,“秀才”數百,“縣才”兩千左右,

由於文武血脈皆越來越稀少,致使這些年武國文不昌武不舉。若非其在東海之濱,遠離中土,恐怕早早就被滅國。

即使這樣,武國身處楚國環圍之中,雖然早已稱臣,但楚國吞並其的野心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時不時大兵壓境,雖然忌憚王聖流下來的聖寶不敢真的對武國開戰,但這幾年聖寶愈發蒙塵,如這一代再沒有文武聖人出世,將難以為繼,將在十年後,徹底失去功效,到時,也是楚國發兵之時。

武國已是如此,西平縣更加不堪。在去年的“國選”之中,西平縣沒有出一個三才,“秀才”隻有區區數個,連“縣才”不過二十餘人,在四府二十八縣中倒數第一。

很不幸,方長命就出生在武國南平府西平縣,文武雙脈都是十中未必有一的“貧縣”。要知道,縱然一個人聰明絕頂,若沒有文脈,就根本無法識字!就算他用盡全身力氣努力去看,那字也如同霧裏看花,模模糊糊。就算有人特地去教,此時學,下一刻就會忘記!如果沒有武脈,就沒有氣力,別說從軍,就連種田都會覺得辛苦。

而文脈越多者,則越聰慧,學習越快。武脈越多者,則越強壯,反應越快。每多一條血脈,都有大不同,血脈充足者,不僅能長壽,更能以文武入聖,從而成為行者。

一旦成為行者,就有了入道的可能!一旦能觸摸到“道”的邊際,即可跨越“凡”與“仙”的天塹,半步成神,一步登仙!

當年王聖曾言:遠古時期,人人都是文武雙脈;不僅如此,因遠古時人心底純良而好學,在如今極其稀少的“數脈”、“樂脈”、“畫脈”、“醫脈”、“舞脈”、“工脈”等絕世脈,那時幾乎也是人人都有。故此那時的人更容易成聖入道,因而彼時古神無數,仙人遍地,乃人族最鼎盛之時。

可是如今世人血脈退化地厲害,加上武國太祖以武脈入聖,對那些絕世脈不甚重視,導致那些本就稀少的血脈如今在武國已經絕跡,可遇而不可求,現在連文武雙脈都隻剩十之二三,可以斷定,若是武國十年內無聖人出,則必然會亡國。

然而有沒有文武脈,乃上天之定,是誰都無法改變的事情!其實別說是他,就算是世家子弟,皇親貴族,如果生來沒有文武脈,也就絕了他們更進一步的可能,就算是嫡長子,一輩子也隻能當一個家族管事,或者閑散王爺,徹底退出家族核心,成為支係。皇族世家的權利,都是牢牢把控在血脈充足的人手中,一來保證家主夠強,保護家族利益不會受損,二來則因為有文武脈的人血統更好,生出的後代血脈繼承的比率遠遠高於沒有文武脈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