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1)(1 / 2)

——在“人民日報校園行”係列活動北京大學啟動儀式上的講話

*張研農

*本文是作者2009年11月23日為“人民日報校園行”係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大學所作的首場演講,收入本書時文字略有變動。

如果要回答人民日報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那麼首要的前提,就是要走近人民日報、認識人民日報、了解人民日報。所以我們今天來,就是想向大家介紹一些人民日報的情況,人民日報的變化和對未來的想法。

先請大家看我們的《抗震救災特刊》《奧運特刊》《國慶特刊》。大膽的照片、疏朗的版式、醒目的標題、特色的報道,是不是跟你們心中的《人民日報》不太一樣?

再給大家念幾個標題,《“雷”傷了群眾信任》《辯證看待“火星文”》《我向省委書記“拍一磚”》。這樣的詞語,你們會想到是《人民日報》上的標題嗎?

還有一些批評報道(比如“‘被就業’是這樣發生的”、“官員入股煤礦為何查而不處”、“萬裏長城為何屢遭侵犯”)、熱點事件追蹤(比如南京“徐寶寶事件”)、深度報道(比如“五問中國教育”),是不是在選題、標題、內容上都還是有些銳氣、生氣?

再看最能代表《人民日報》特點的評論。字正腔圓的評論員文章,是人們對《人民日報》的第一印象。我們隨便找了兩篇最近的評論員文章:國慶60周年的係列評論,大家看看那種不容置辯的口氣是否已經變得娓娓道來?還有我們的大型政論任仲平文章,在網絡上被200多個網站主動轉載,這樣的政論在表達上、在視野上是否有些變化?

有位網友發了一篇《請靜下心來讀一讀〈人民日報〉》的博客文章說,“作為長期的讀者,我感覺到了它的改變、它的改變的決心。如果我們還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它,也應該說是不公平的。”

一、從三個維度認識現在的人民日報

1.曆史坐標下的人民日報

2008年年初,針對人民日報創辦的“民主政治周刊”等版麵上的調整,南方一家報紙發表了一篇評論,認為不必過度解讀這件事情,因為“國家越來越開放,政治越來越有跡可查,《人民日報》的政治晴雨表功能也該淡化了”。

在很長的時間裏,《人民日報》曾是政治“晴雨表”,人們習慣在《人民日報》報道的字裏行間尋找政治訊息,揣度政策取向。比如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報》在五版發了一個“小豆腐塊”的文章,叫《長途販運是投機倒把嗎》,當時被很多農民貼在扁擔上作為“合法”的依據,挑著貨物去趕集,因為報道說出了他們的心裏話:農民挑著農產品進城賣掉,不是“投機倒把”。

《人民日報》在曆史上有過一言九鼎的地位,但是現在,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進步,讓新的輿論格局“群雄並起”,《人民日報》不再是一枝獨秀,社會也不再會一呼百應。甚至由於曆史的原因,讓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人民日報》產生了一些刻板印象。比如2009年7月,我們新創刊的“社會新聞版”的年輕編輯,在“天涯社區”發了一個征集新聞線索的帖子,引來大量網友“圍觀”。少部分是叫好:《人民日報》放下身段到網上來找線索;大部分是懷疑:《人民日報》報道這些嗎?其中很多言辭還比較激烈。

這樣的情況,要求我們辯證地認識人民日報的曆史和現實。

一方麵,黨中央機關報的獨特地位,讓我們有了獨特的“話語權”,但並不是“傳播權”,因為“說話”是單向的,而“傳播”是雙向的。目前的輿論格局,因為極大的開放和包容性,而帶來了極大的競爭性,任何媒體都不能置身其外。如果我們不能用好黨中央機關報的政治優勢,不能將這種“話語權”轉化為傳播力,“主流輿論的代表性聲音”就無從談起。

另一方麵,人民日報積澱很深、積累很厚,積弊也不少。時代進步了,我們如果不做增量改革,不緊跟時代,那些積澱就會蛻變為包袱,轉化為負資產。比如,我在人民網參加訪談時,就有網友將《人民日報》的文字稱為“土星文”,新聞研究界也早有“新華體”、“人民腔”的說法。在日益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在紛紜複雜的輿論場,僅僅有導向的正確性和權威性,而沒有導向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我們秉承的“主流話語體係”就會麵臨被邊緣化和空殼化的危險。這就是為什麼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放在突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