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聲名顯赫的大藝術家經常親自下廚,而且還就了一手“絕活”,他尤其擅長做豆腐。他笑著對我們說:“演奏鍋碗瓢盆交響曲”也是極好的運動,還可以享受到不少的樂趣哩!豆製品的營養價值很高,我們家幾乎每天都離不開它,久而久之,我的手藝也大有長進。
在飲食方麵,他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特別注重早餐的營養成分。零食從不問津,一天兩羹匙陳醋,一周三頓粗糧是必不可少的。他認為陳醋可以軟化血管,預防血栓;粗糧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常吃方能保安康。
品茶是他的一大雅興。他對茶頗有研究,稱得上是行家裏手,春夏喝綠茶,秋冬喝花茶,用他的話說:沒茶吃飯都不香。
打橋牌是他最喜歡的娛樂休閑方式。每當和牌友對局時,從他那全神貫注的表情便可以猜中,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聽李默然侃侃而談,你一定會被他那清晰洪亮、極富感染力的嗓音所震憾。如此嗓音難道他有什麼保養秘訣?夫人龍潮說:“他呀,天生一副大嗓門,從來不會說悄悄話,一說話就跟吵架似的。他要是打電話,好家夥!站在樓下都聽得見。”老伴的話引得他哈哈大笑:“這可不能怪我,職業造成的,但我說話從不覺得累,也沒有聲嘶力竭之感。”‘秘訣’談不上,隻不過年輕時練過兩年‘氣功’,實際上就是演員練發聲的基本功,氣是聲的‘底座’,有氣才有聲。這兩年的鍛煉使我獲益匪淺,直到現在我的底氣還特別足。“李默然的精神生活非常充實,他每年要花一千多元錢訂閱報刊,讀書看報是他每天的必修課。
從他當選為黨的十五大代表後,難得在家賦閑,繁忙的社會活動令他應接不暇,可他卻興致極高,樂此不疲。
北方漢子所特有的豪爽、直率、灑脫,在李默然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心胸寬廣,為人坦誠,從不壓抑自己,也從不為繁文縟節傷腦筋。
“君子坦蕩蕩。”這就是李默然良好心境的真實寫照。
放懷天地大白眼雞蟲小--邵燕祥先生的養生經在當今的文學界,65歲的著名詩人、雜文家邵燕祥先生是個快成“精”的人物。
文章寫得好,那是不用說的,比文章還要好的是他那個人。不是什麼人緣,也不是什麼樸實,是那分儒雅的風度,磊落的胸懷,一種久違了的品格和風範。難怪楊憲益要不無幽默地戲他“詩才難比小蜂房,隨筆閑聊更擅長。今日打油先讓我,明朝讀你好文章。”嗜好方麵,邵燕祥言“香煙已戒,酒不多喝。有書可讀時或粗或細地讀讀,怕不叫‘嗜好’;無書可讀時例如在‘黑幫隊’和幹校,則或坐或臥,像一段呆木頭,神遊天外。我連喝茶這個習慣都是從幹校回家,生活比較安定以後才敢‘沾染’的,因為並非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允許你有所謂嗜好,沒條件講嗜好而有嗜好,不是平添痛苦嗎?”邵燕祥覺得,修身、養性是兩個概念。他以為“修身”是養生學意義上的問題。“養性”強調的是某種思想方法,通過思想精神,滋潤人的靈魂。用不同的思想方法進行自我心靈安慰,做一套心靈保健操。
能否做到“養性”是有前提的:第一,必須是有閱讀習慣的人才能說到這個問題。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學名著中記載的至理名言,都是一種間接的教育和信息吸納。一個人並不是天生就會修身養性的;第二,是那些關注生活的人,同時,也關注他人命運的人,才能把自己與他人在比照過程中,得出自己既不是最了不起,也不是最無能,既不是最悲慘,也不是最幸福的人的結論;第三,適合那種能夠懂得限製自己各種或某種欲望的人。對某幾方麵欲望十分強烈,又不善於限製的人,做不到修身養性。反過來,它又在提醒人們限製自我的重要性。
他強調一個人應該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灰暗的心理是心理健康的大敵。修身養性強調心靈感受的質量,以達到心中理想的自我形象塑造。
邵先生曾在一篇自述中寫道:“小並不曾倚,老複何嚐賣。今死不為夭,匆匆六十邁。人寬我自寬,人仄我亦仄。偶一學罵娘,回敬罵娘者。老來脾氣惡,萬事但隨心。人善有人欺,神鬼怕惡人。放懷天地大,白眼雞蟲小。雞蟲何足道,所刺在虛狡。”藥補,食補,不及動補--左筆書法大師費新我的養生之道人的晚年僅僅“安度”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精神的寄托,有充滿樂趣的追求,左筆書法大師費新我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晚年不圖安樂,以執著的追求,獻身書法藝術的老人。
五十多年的藝術生涯,費新我先生有這樣的體會:“學書法的道路並非一馬平川,往往是崎嶇曲折、坎坷不平的,但隻要有刻苦磨煉的韌性和專心致誌的毅力,任何高山都能攀登,最大的困難也能克服。”費新我先生在五十四歲時,因右腕患關節結核,經多方醫治未愈,竟殘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