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向海洋世界進軍(4)(1 / 2)

河豚毒素的麻醉作用非常強,比常用的麻醉藥可卡因強16萬倍。另外,河豚毒素使用以後在體內不會積累,也不會成癮。所以它是一種高級的麻醉劑。同時,它有極為顯著的鎮痛效果,日本醫學家已成功地把這種毒素經中和、稀釋後製成止痛片,用來治療患有神經痛、關節炎和風濕症的病人。它還被用來解除外傷和晚期癌症病人的痛苦。據研究,河豚毒素還有止喘、鎮痙作用,可用來治療哮喘、百日咳、遺尿等多種疾病,對腦外傷也有顯著的療效。

除此以外,在生理研究中河豚毒素已成為研究神經生理和藥理學的重要試劑,是公認的研究神經細胞膜生理機能的標準藥物。通過對其結構與活性之間關係的研究,可以發現一係列的新的細胞膜作用機製。

河豚毒素的研究及其提取技術,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門課題。1980年,我國河北省水產研究所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藥物化學研究所合作,成功地從河豚卵巢中分離出河豚毒素,填補了我國的一項空白,打破了日本獨家壟斷國際河豚毒素市場的局麵。近年來,該研究所對河豚進行了綜合性研究,從河豚的肝髒中成功地提取出一種肝油製劑—776抗癌劑。

通過對100例晚期癌症患者的臨床觀察,發現該製劑對癌症具有抑製、鎮痛作用,並能增加食欲,改善睡眠。

除了河豚毒素以外,人們還發現了不少其他海洋生物毒素,如石房蛤毒素、海葵毒素、章魚毒素、沙蠶毒素、海蛇毒素等等。就毒性而言,這些毒素中以石房蛤毒素的毒性最強。這些毒素都具有很強的生理效應,經過人工改造,可以變成高效低毒的藥物,治療各種疾病或製成殺蟲劑。例如,石房蛤毒素是一種良好的鎮痛藥物;人工合成的沙蠶毒素衍生物已製成殺滅稻螟蟲的藥劑。這種藥物對溫血動物無毒害,僅對稻螟蟲等有害昆蟲起作用,且害蟲不容易對這種藥物產生抗藥性,殺蟲效果十分顯著,目前在日本已投放市場。

海洋生物毒素在海洋藥物資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變毒為利,以毒攻毒,在人類征服疾病的過程中,海洋生物毒素正以其獨特的功能發揮出神奇的療效。

“修複”人體的新材料

蝦、蟹是人們所熟悉的美味。然而,美食之餘,餐桌上留下的那堆蝦殼和蟹殼卻隻能一扔了之。

不過,事情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變廢為寶的事例不勝枚舉,這種昔日一文不值的垃圾今天卻變成熱門的新材料,被用於“修複”人體。

(一)甲殼素的作用

蝦殼、蟹殼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是因為它們含有一種叫做甲殼素的物質。蝦、蟹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中都含有甲殼素,即使是幹蝦和幹蟹,外殼也含有20%~50%的甲殼素。甲殼素也叫甲殼質、甲殼胺、幾丁質和殼聚糖。經分析,甲殼素的化學結構與纖維素十分相似,是由糖分子組成的一種碳水化合物。它不溶於水、酒精、弱酸和弱堿溶液,吸水性好,人體細胞對它無排斥作用。

甲殼素及其衍生物的用途十分廣泛,可應用於紡織、印染、皮革、塗料、卷煙、塑料、食品、飼料和醫療保健,也可用來製造彩色膠卷,更可用於生物工程、農業植保、汙水處理等領域。

專家們預言,21世紀將是甲殼素的時代,甲殼質將成為“21世紀的塑料”。本世紀90年代初世界上甲殼素的年需求量為1000噸左右,而到了1991年,僅日本、美國兩國的年需求量已增長到3000噸左右,甲殼素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十分緊俏。

近年來,甲殼索作為“修複”人體材料方麵的應用更是引人注目。美國的一些工作人員發現甲殼素的化學結構與纖維素相似,他們將甲殼素的粉末製成薄膜狀的人造皮膚,這種“皮膚”植於人體,不會出現被人體細胞排斥的現象,能有效地保護傷口不受外界細菌的侵害。這種人造皮膚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它能吸收從傷口滲出的體液,當傷口愈合、長出新的皮膚之後,這種人造皮膚就會自動脫落,這就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二)珊瑚也可供修補

198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羅森博士采用一種太平洋珊瑚作替代、修補人骨材料的試驗。實驗中人們發現這種珊瑚具有與人骨相似的結構和化學組成。在世界上,許多病人由於外傷、牙周炎和上下鄂部的先天性缺陷,需作“修補”

手術。傳統的“修補”方法是使用合成材料作填料,或從人體某一部分移植骨質至有缺陷的部分,使其愈合。盡管新發現的珊瑚中含有碳酸鈣的成分,不能直接作為骨骼的替代物。但可將它通過物理和化學方法處理,使之變成羥基磷灰石、磷酸鈣等,而這些,正是人體骨質的主要成分。使用這種珊瑚替代合成材料修補人骨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珊瑚具有多孔結構,與天然人骨的連接比通常使用的合成陶瓷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