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試驗時他將一隻山雀關在籠裏掛在屋外,此時正是山雀向南遷徙的季節。鳥兒麵向南方顯得煩躁不安。當許多設在鳥籠周圍的人工磁場將山雀感受到的地磁場方向轉變90度(此時鳥籠內的指南針指向西方)時,鳥兒暫時麵向西方,但隻經過短時間的困惑,它重新準確地麵向南方。艾布爾又在鳥籠上覆蓋了一塊半透明塑料板,由於塑料板的阻隔,山雀感受不到日光偏振的形成,因而當周圍的人工磁場起擾亂作用時,它便不能準確辨向,但一旦挪開塑料板,它立即恢複了自信,準確無誤地麵向正南方。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鳥類學家維爾茨克博士還發現,澳大利亞一種畫眉可能看得見磁場。在試驗中,他用藍、白、綠等光線照射鳥兒的背部,其依靠地磁場辨向的能力未見減弱。對此他分析說,鳥兒視覺與磁場之間興許存在著某種未知的聯係,尚待進一步研究。而意大利科學家甚至證實,某些鳥類還利用氣味作為辨向的輔助根據,特別在短距離的歸巢飛行中。
蛙類活動與天氣變化
蛙類不但是捕蟲能手,而且也能預測天氣變化,前者是眾所周知的,而後者未必人人皆曉。
能預測天氣變化的大約有以下幾個品種:
青蛙:靠兩腮鼓膜的脹縮來發音的,天氣晴朗時氣壓高、溫度小,鼓膜就繃得緊,發音就宏亮;天將轉雷雨,氣壓猛降溫度驟升時,使青蛙鼓膜鬆馳,發音變得低沉嘶啞。因此有民諺“青蛙啞叫,雨雷前兆”的說法。
雨蛙:身體瘦小呈草綠色,腳趾上有圓形吸盤;天晴時它躲在樹叢中或土穴裏,大雨來臨前,空氣溫度猛增,使它感到不適,同時許多小蟲子翅膀被水氣沾濕紛紛停在草木上,雨蛙便離開地麵爬到較高的植株上去捕捉害蟲。故群眾有“雨蛙爬高、大雨就到”的經驗。
癩哈蟆:它的肺呼吸功效不大,要靠皮膚輔助呼吸,因此要它經常保持皮膚的濕潤,使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於皮膚粘液中,再由皮膚進入血液。所以癩哈蟆很怕陽光和幹燥的空氣,喜歡陰濕的環境。天晴時,它白天躲在陰溝、石縫或廁所、牆穴裏,晚上卻出來活動覓食;當天空陰沉快下雨時,空氣變潮濕適合它呼吸,於是它白天也爬出洞來到處活動。所以說:“癩哈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招潮蟹和它的生物鍾
在沿海的沙灘上生活著一種小蟹,它的螯特別大,漁民叫它“招潮蟹”。潮水回落期間,大量的招潮蟹從洞中鑽出,在海灘上四處覓食,潮水來,它就進洞棲息。有趣的是,不論這些蟹在從事什麼活動,每當潮水到來之前十分鍾,就會戛然而止,迅速返回老巢,其準確性猶如執行嚴明的軍紀,令人歎為觀止。
潮汐是海水受月亮、太陽等天體引力作用形成的,漲潮和落潮時間,每天都要比前一天往後推遲50分鍾,那麼招潮蟹又是怎樣應付這種變化的呢?
科學家把從海邊捉來的招潮蟹放在漆黑的實驗室中,讓它們遠離海岸,無法看到潮汐和晝夜的變化。照理,在此情況下總該不會有什麼節律了吧。可是幾個星期過去了,它們體色最暗的時間,依然按照晝夜節律循環變化。覓食活動的時間表,也是按照原有規律,每天向後推遲50分鍾,就像仍然生活在海灘上那樣。這一事實非常生動地表明,招潮蟹的體內必定有自己固定的“計時器”,在脫離原有環境時,該“計時器”仍然有效。
動物的偷竊技術
人類的偷竊伎倆可謂層出不窮,但有些動物的偷竊技術比人更高一籌,令人稱奇。
黃鼠狼偷雞使其名聲掃地。但它偷雞技術的巧妙卻令人匪夷所思。大家都知道雞的體重一般是黃鼠狼的2~3倍,甚至5倍,那麼,黃鼠狼是如何將雞偷走的呢?原來雞有夜盲症,黑夜看不見東西,黃鼠狼便利用這天賜良機,輕鬆地伏在雞背上,用嘴咬住雞脖子,一來可以防止雞叫,二則指揮雞的方向,同時用尾巴不斷抽打雞屁股。這樣,它像騎士一樣地勒緊“韁繩”,揮動“馬鞭”,將受驚直竄的雞驅趕到無人之處後,就毫不留情地咬死。
刺猥偷棗則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它先爬上樹上,搖晃樹枝,待棗兒掉地後,就爬下樹來,豎起渾身的尖刺就地一滾,讓一地的棗兒紮在刺上,然後這就抓回洞內收收起尖刺,慢慢地享用“勝利果實”。
蠍子最有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