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傳統與現代的一種融合會通(1 / 2)

——北方工大《大學生GE閱讀》印象

薑娜

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極盡嘲諷地自問自答道:“所有高等教育的工作是什麼?

把一個人造成機器。以何種方式?他必須學習如何去感覺厭煩。”一個半世紀後,人們依舊囿於理性時代所造成的人性失衡的困惑裏,探索著改革“教”與“育”的道路。

北方工業大學針對大學生教育選編的《大學生GE閱讀》係列叢書,既是這一探索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對現今教育改革的一種極好的啟示。

GE,直譯為“通識教育”,那麼究竟何謂通識?眾所周知,儒家宗六藝,西學倡七科,可見不論東西方,在教育領域的傳統中注重的皆為人的全麵培養和塑造。中國當代教育在這方麵出現了某種偏差,科學技術的倡導力度壓倒了人文修養的普及程度。作為一所處於京城的以理工科為主的學府,北方工業大學倡導GE閱讀,可謂頗具慧眼,思慮周到。既然立足於通識,叢書的包容性可見一斑,僅以叢書第三輯為例:首先,從學科領域來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藝術、倫理道德等方向均有所涉及,談人生,論社會,並且延展到具體的、細微的學科門類,僅藝術一類就包括了文學、電影、戲曲等等,這就在普及性上占得先機。如《從電影〈羅生門〉談真理問題》一文中,作者從黑澤明的這部經典文藝作品談起,引出真題探求和思維方式問題,最終上升到哲學倫理的層麵,可以說是多學科門類具體與抽象結合的典型。其次,叢書所收文章的作者,既有中外名家、大學教授、報紙雜誌電視編導,也有在校大學生、普通讀者,十人百感,皆可得之。

《下鄉記:學勤(外兩則)》寫作者與發小朱學勤的插隊生活,老三屆的知青歲月經曆和感悟對於現今的青年讀者來說具有一種神秘的吸引性,那貼玉米餅、扒火車的年代記憶,對於有著過多理想主義傾向的現今大學生來說,可以說不僅是帶有詩意的苦難歲月的重溫,也是一劑極具現實功效的良藥。再次,從該刊的文章內容著眼,宏觀的悲劇美學、人性關懷,具體的文本細讀、個人生活雜記,融會在演講、書評、影評、專論著作、散文隨筆諸類文學體裁之中,提供給了讀者價值極高的閱讀體會空間。

《大學生GE閱讀》不僅是百家觀點的彙聚文本,更多是一個高層次閱讀的薦引平台。當下,網絡閱讀大有逐漸取傳統文本閱讀而代之的趨勢,然而網絡所流傳的東西,駁雜少精,良莠不齊,文本閱讀如何在這種環境下采取相關的手法予以應對,顯得尤為關鍵。不論在何時代,主流文化通常是以經典為核心的,叢書編委所選文章,往往每篇都指引到一部甚至數部經典。例如《20世紀西方美學的四個問題》,所涉黑格爾、阿諾德、伊格爾頓、培根、鮑姆嘉通等等的著作,每一部都堪稱美學專業的經典。又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也是應該通讀的經典,通過書評、人物形象分析的方式予以薦引,往往能夠更好地激發大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第三輯所收沈伯俊教授的《現實精神·浪漫情調·傳奇色彩——論〈三國演義〉的創作方法》一文,用諸葛亮這位在民間“人氣”極高的人物為例,論述了他對於《三國演義》這部作品創作手法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虛與實相結合的特點的看法。曆史上的諸葛亮以智慧忠貞著稱,羅貫中在這一現實基礎上進行了浪漫的加工,賦予了人物傳奇性的色彩,塑造了一個“豈神之祗,豈人之精”的形象,通過這種傳奇性的故事去吸引學生閱讀經典,進而啟發學生帶著這種浪漫情結去思考和審視經典,自然更能體會其中的神思妙想,從而得到美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