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平安城(1 / 2)

千軍鎮平安,萬人念平安。

一生護平安,一世得平安。

平安城,坐落於大永王朝西北之地,邊關之城,邊關城外城。

大永之前,大唐之年,平安城不叫平安城,叫百戰城,早些年間,戰亂紛爭,十國爭霸,七國聯合,餘二朝遠觀,不動,不幫,不出,大唐劫難此地為頭。

大唐兵強馬壯,奈何雙拳不敵四腿,皇朝氣數已盡,無力回天,邊關百戰城丟失,七國直搗黃龍,破邊關,殺人民,震山河,斬帝王,誅官富,平分大唐,大唐敗亡,餘下國朝離去,揭竿而起以民兵為首的大永王朝就此成立。

稱帝後的大永帝王,脫下黃袍,雲遊四方,遇民稱民,聽取民心,見官問民,官者為善,爾後重用,官者為腐,連坐九族,自語民為水,君為舟,水亦能載舟,又能覆舟,喻百姓為天當守護。

走行三年,勤勤懇懇,謹小慎微,如履薄冰,與百姓同吃同睡同笑同哭,聽民意,辦民事,得民心,轉側大永十三州,體恤世間疾苦,願當為一代明君。

大永《史記:帝王篇章》記載:

帝王蘇秉義微服三年有餘,沉臉回朝,無心休息,如坐針氈,連夜召集百官商議,三日後降下幾道旨意。

一道聖旨傳軍部,責令軍部下令,命令地方軍營出兵,斬土匪刁民禍亂人心之人。

二道聖旨傳國天下立律法部,修改典法,律法,各地軍法等法紀,並責令其律法部聯合軍部,地方等縣衙官府軍營,三月之內,斬貪官汙史妖言惑眾之人。

三道聖旨傳國儒士院,怒斥儒士院以“天下唯小人和女人難養也”“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千古嚴句阻攔女子求學之路,令儒士院傳天下儒學院,責令收受女子學生。

四道聖旨傳地方官府,縣衙等地,貼出告示,廣納賢士,獻上治國策略良計,以應對國家災害災情。

這種大義的做法讓無數詩人詞人大為認同,書寫出無數讚賞帝王的新詩詞篇章,後世有人稱之:大永祥祈福,天下無妄災。

上斬腐官,下斬暴匪,修堤壩分化水流,建糧倉抵災害,半年有餘,見竿立影。

這些事跡讓蘇秉義成為了百姓心目中的明君,就連其餘領國都紛紛效仿大永治國的製度。

可歎,英雄難過美人關。

深宮六院,三千嬪妃,千嬌百媚,鶯歌燕舞,終究抵不上腦海中的一道思念之影。

久念一心,思念成疾,食不下腹,日漸消瘦,皇後無奈,派人接來蘇秉義那位思念的虛影。

此女子名周子媚,一名傾國傾城之人,如她名一樣確實很妖嬈撫媚,並且文能治國,舞能取樂,很快就成為了蘇秉義的賢愛之妃,一度為了周子媚想要廢掉陪伴他南征北戰的原配之妻現任皇後,隻不過群臣阻撓讓他不敢亂了群臣之心。

古有國法,後宮不可幹政,皇後未幹政,妃子卻能批閱奏折發號施令,令群臣無法折服,有官員私底下稱禍國殃民之輩,擾亂皇心,該斬。

縱觀天地間,何曾有官員膽斬帝王愛妃,有幾名大膽的將軍和官員不惜冒著誅滅九族的危險覲見此言,可惜,周子媚現已成為帝王的心頭肉,這番言論就像一把利劍擦在蘇秉義心頭,令他大怒,大聲嗬斥眾人,甩袖離開,當晚,凡是諫言的人都無端的死在家中。

而這一切,蘇秉義根本就不知道,春宵苦短日高起,自古君王不早朝,蘇秉義又無耳目,怎會知曉朝堂之中的人員變化,私下又沒人敢說,說的人都死了,而且連坐滅全族,真正做到了殺雞儆猴令其餘人不敢在言語,隻是每日朝堂之人有人脫下官服,放下笏板告老還鄉,遠離這糜爛的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