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月十六、七日開始,到二十七、八日,把三、四百個群眾骨幹都集中在米郊亞焉地區。在許敬誠同誌的領導下,正準備編隊之時,當地群眾從上麵郊村逃過來,告知我們日軍已沿公路推進,很快就要到達。我們接到這個消息後,立刻組織全體隊伍,馬上轉入山區。敵人很快就經過了米郊亞焉,向馬尼拉市推進,我們就在山地露宿。經過組織重整,把幾百人編成五個大隊,一個總部。
一天晚上,由羅理實同誌進行了行軍的動員報告,鼓勵大家向中呂宋平原進軍,以紅軍“長征”為榜樣,同時加強了組織性和紀律性。在編隊中,總隊長是吳紫清同誌,我和陳村生、蔡漢常負責第一大隊。我為大隊長,陳村生同誌任政委,蔡漢常為副大隊長。隊伍組織好後,由許敬誠同誌和菲農會主席
加錄抵泊帶領,向中呂宋出發。
為避開敵人的視線,我們大部分時間在晚上行軍,尤其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和敵人駐軍的地方,都要等到晚上三更半夜才能過得去。每通過敵估區,都要特別加強紀律性,不能抽煙、不能出聲,在黑暗中一個跟著一個。跌倒了,不聲不響,爬起來,又跟著走。特別是遇到敵人的戰車在公路上巡邏時,更要靈活機動,視機通過。
有一個晚衛烏隊伍在與分小村莊露宿時,遭到當地土匪的搶劫。洪光學校一位學烏許祖願同學被打傷。由於傷勢較重,我們立即派人把他送回馬尼拉治療。可惜沒有治好,犧牲了。隊伍雖受到意外的打擊,並沒有影響大家的抗日信心,大家繼續一路風餐露宿向中呂宋進發。
勝利抵達阿來悅山
經過了十幾個日夜的行軍,在一九四二年一月中旬,抵達了中呂宋平原。那是菲律賓產糧的所在地,抱就是在阿來悅山脈地帶。在當地,黨組織立即組建了中呂特委,重新整編了隊伍,把大隊改為中隊。我轉任第三獨立中隊長副隊長是紀榮芳甸誌,外交楚高華嶽。高華嶽是一位英語和菲語都很好的同誌。
我們隊伍的住址在麻利裏村,國雄中隊也安排在周圍各村。隊員們都安排住進各個農戶,實行同住、同吃、同勞動,三共同,這樣有利於和當地人民打成一片,建立感情,有利於宣傳抗日鬥爭,更有利於把當地人民組織起來參加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當時我們第三獨立中隊,發動召開了當地人民的群眾大會,揭露日軍的野蠻侵略及其罪行,激起了民眾的憤慨,很快把群眾組織起來,積極準備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入。抗日救國運動,深入人心。
麻利裏是產糧區,戰爭一來,地主都不敢下來收租和收購糧食,因此大米十分充足。但農民很窮,吃大米飯大都和著鹽巴一起吃。有一次我到總部開會,一些隊員為改善生活,到河裏撈些魚蝦。我隊隊員施清榮同誌也參加下河捕撈。由於他不會遊泳,不小心掉進深溝,不幸被淹死。我知道後趕回部隊,他已躺在一塊木板上與世長辭了。他純樸真誠,樂於助人,是一位忠實的抗日戰士,又是我最要好的同誌,我永遠忘不了他。我們在隊員中開追悼會後,隻好把他遺體埋在異國的農村。至今想起來還是非常難過。當時,我們總部設在阿來悅山樹林裏,黨根據日寇占領馬尼拉市後,菲律賓已淪陷敵手的形勢,製定了準備開展武裝鬥爭的方針,在樹林裏開辦了訓練班。從各個隊伍屯抽調年青骨幹集中培訓。由有關同誌分別講授政治課、軍事課、黨的建設課、統一戰線課等。為在中呂地區開展遊擊戰奠定了理
論基礎,培養了幹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