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工作單位的改變、生活待遇的變化、物價的升降、居所的遷徙、家庭的變故都會對教師的心理產生影響。對於環境的變故能否很快適應是評估教師適應能力的主要標誌。
如果對環境的變化很久無法適應,甚至焦慮不安,血壓變化、心悸失眠等,則屬於適應力弱的標誌。同時,神經活動類型也是評估教師適應能力的一個標誌。靈活型的人適應力強,而不靈活型的人適應力較弱。
耐受力是指人對精神刺激或壓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壓力或精神刺激,過度的競爭、親人的亡故、個人軀體的病變都會對教師的心理產生壓力。
評估教師的耐受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來進行:①對精神壓力的反應強度,耐受力低的人反應強度大,如有人親人亡故時悲痛欲絕、甚至立刻昏厥。相反耐受力高的人反應強度小,能理智地控製自己的情緒。②對長時間精神刺激的反應。有人在長時間的精神刺激下,出現心理異常,有人則能以克服這種精神刺激作為人生的動力,顯然前者耐受力低,後者耐受力高。③神經活動類型也對評價教師的耐受力有一定作用,強型的人耐受力強,弱型的耐受力差。
控製力是指人對自己的心理活動或行為的控製和調節能力。
人的情感的表達、情緒反應的強度、動機的趨向和取舍、思維的過程都可以受人的意識的控製。評估教師控製力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思維是否流暢;情感表達是否恰當;舉止是否得體;對待挫折和變故是否能理智地處理;動機是否恰當,需要是否現實。
恰當地評估自己的適應力、耐受力、控製力,對教師保持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人的心理,從其產生的過程來看,它是物質的生理過程的產物;而從其產生的根源來看,它又是現實事物的反映。因此,人類機體的結構和機能的特點,以及周圍環境的特點,必然對人的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生理因素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社會因素則對心理的健康發展起主導作用。
在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中,以下三種最為重要:
1先天素質。先天素質指一個人生來具有的解剖生理特點,包括體格、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的特點,腦的結構和機能的特點等。在這些生理特點中以神經生理特點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強型的神經係統能承受繁重、長時間的工作負擔;而弱型的神經係統在強烈、持久的刺激下,就可能發生崩潰;靈活型的神經係統,可以適應多變的環境,而不靈活型的神經係統則對變化過多的環境難以適應。
2.內分泌腺。內分泌腺是人體內分泌各種激素的細胞團,如腦下垂體、甲狀腺、生殖腺等。這些對人的心理產生間接影響。
如甲狀腺亢進的人,除發生眼球凸出,心悸手顫等症狀外,也會使患者出現神經過敏,情緒易激動等心理症狀。而功能不足又會引起智力遲鈍、記憶衰退、情緒淡薄。
3.生理病變。教師軀體的疾病或損傷也會造成心理活動的缺失或障礙。心髒病會引起精神活動的異常,如記憶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疲勞過度以及嚴重的營養不良會引起感覺遲鈍、記憶力和判斷力降低、精神不振等。
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環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
1.家庭因素。生活的窘迫、子女就業的困難,夫妻關係的不和睦等都會直接危害教師的心理健康。
2.工作環境。這包括自然環境和學校的人際環境。上班乘車的擁擠、噪聲的紛擾;過度的競爭,教學工作中的過失,與同行之間關係的緊張也會給教師產生巨大心理壓力,導致教師心理的異常,如:過度焦慮、記憶力減退、心悸、精神萎靡。
總之,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了解這些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導致心理異常的內在原因是什麼
噪聲、汙染、過度競爭等外部因素是導致心理異常的主要條件,但這些條件也要通過心理活動的內部矛盾發生作用。這些矛盾如得到順利解決,人的心理就會健康發展。這些矛盾的激化則會引起心理的異常變化。導致心理異常的內部矛盾(內在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需要需要是個體對內、外環境有所需求的主觀狀態,它是個體積極性的源泉。它以興趣、愛好等具體形式表現於人的行為中。人的需要與社會所提供的條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如教師不僅有對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也有對精神生活的需要,教師希望取得事業的成功和學生的愛戴。教師的這些需要能夠通過自己努力工作而得以滿足。因此,這些需要是合理的。但如果教師追求不切實際的名利地位,自己又不努力工作,這樣教師的需要就會與社會現實產生巨大落差,產生矛盾。這樣矛盾長期持續地發展便會導致心理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