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夏丹、任悅
國慶60周年慶典可以說聚集了13億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的期待,10月1日的電視直播更是萬眾矚目。早晨六點鍾演播室直播如約而至,主持人白岩鬆依然以固有的謙謙君子形象危坐於演播台前,他的成熟、穩健給直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歐陽夏丹的青春氣息,使整個演播室充滿了朝氣和活力!在前後總共五個小時的直播時間裏,觀眾看到了演播室與天安門廣場11個機位的記者連線,使我們立體地了解到如何多角度地觀看國慶大典;演播室主持人和全國觀眾同步經曆著天氣的變化——這個始終縈繞著慶典能否順利進行的最重要因素;參閱部隊、參演人員和內容以及很多慶典背後的故事都是通過演播室主持人傳達給受眾的。重大的直播題材、龐雜的內容設計、隨機應變的表述串聯、合理到位的情感鋪墊等等,麵對和完成這樣的任務,自然離不開充分的準備、積極的心理調適和語言狀態的準確把握。
一、充分準備是直播順利進行的前提基礎
(一)深度參與節目策劃,做到了然於胸
重點內容的準備。坐在演播室裏,攝像機紅燈一亮,你就是這個節目的主人了,對節目的駕馭和把控能力取決於之前你對整個內容了解多少。在9月上旬接到國慶直播的任務之後,主持人不斷地找機會和導演組進行碰撞交流,多次溝通節目的流程以及與十多個記者連線的情況。為了盡快熟悉記者的名字和所在位置,歐陽夏丹還特意到技術人員處要來一份電腦製作的三維地圖,用紅筆標注直播點,一邊看圖一邊反複背誦記憶,以便迅速地形成感性認知。
此外,主持人還盡可能地去找記者聊天,捕捉細節和信息點,掌握每一段連線的目的和功能,並和記者商量提問的方式。例如,國慶當天在天安門廣場的臨時觀禮台有一個直播點,記者萬靈將會向大家介紹觀禮台的人員組成結構和國內外媒體的準備情況等,但由於她要說的內容長達兩三分鍾,有些單調,所以我們決定在中間用提問交流的方式改變一下節奏。於是,在她介紹完觀禮台上來了哪些人,他們手裏都有一張請柬時,主持人馬上見縫插針地問:“可想而知他們一定感到非常榮幸,那觀眾就好奇了,怎麼樣才能得到這樣的一張請柬呢?”主持人把球接過來再拋回去,然後萬靈再繼續往下說,這樣一來,不僅觀眾會覺得自然新鮮,節目的節奏也靈動了起來。因此,融入前期的策劃工作,多溝通,多嚐試,就能胸有成竹。
應急預案的準備。定好流程單以後就不再變的情況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現在的新聞直播是“真”的直播,哪怕不完美,也要在第一時間追求時效性、追求現場感。直播的魅力就在於節目行進過程中有很多因素是未可知的,當某種情況“突然”發生的時候,雖然有可能會造成心理的緊張,但也可能會激發你的靈感與激情,讓智慧的火花閃現。央視國慶60周年直播特別報道的台本經曆了無數次的修改變動,一直到9月30日,工作人員還在商討最佳的方案。其中,天氣的因素成了重點考慮的問題:如果第二天早上下雨怎麼辦?下到中途停了怎麼辦?沒下雨怎麼辦?節目組至少準備了三套應急預案,主持人的台詞也預備了好幾個版本,視情況而變。在直播開始後,導播隨時插進天安門外景的畫麵,主持人看著畫麵進行解說,漸漸地看到外麵的天氣一點一點好起來,最後終於陽光燦爛,晴空萬裏,皆大歡喜。這種表達方式完成了演播室主持人和電視前觀眾之間積極互動、同步期待的感覺,現場感和直播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了解受眾需求,實現“無縫交流”
隨著信息傳播的全球化,媒體的站位有了顯著的改變,受眾的視角正在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由“仰視”轉向“平視”。受眾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會有目的地選擇自己需要或認同的媒介信息,並對媒介內容擁有更為特立獨存的理性辨析和取舍能力。由於受眾逐漸將獲取信息的渠道從人際傳播領域轉向大眾媒介,所以他們對媒介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尤其表現在對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新鮮感、真實性、全麵性和易受性等諸多方麵。
因此,要追求與傳播對象之間的無縫交流,就要清楚地知道此時此刻他們在想什麼。主持人在演播室裏,不僅僅是主持節目,同時也是一名觀眾,在和電視機前的受眾同步關注著事件的進展。在9月29日最後的一次台本打磨會上,曾經出現過一幕有趣的“爭吵”場景,在談到國慶閱兵之前上午九點直播時段的內容時,兩派意見互不相讓。其中一種觀點認為,九點鍾之後就不能再有記者連線了,因為所有的機器設備都要進行最後的檢查,安全第一;而另一種意見則堅持說九點打開電視機的人非常多,大典來臨之前,觀眾一定想了解天安門各個點的準備情況怎麼樣,必須要有連線。雙方站在各自的立場僵持不下,最後,還是觀眾的心理需求占了上峰,連線被保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