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6個月之前,我在《展望》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建議把《卡爾·威特:一本關於父母和家庭教育的書》這部優秀的作品翻譯成英文,但我沒有料到,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有機會得到資助,使我親自來實現這個願望。很少有一項任務能如此吸引我,因為威特牧師對兒子早期教育的論述,無疑是眾多教育文獻中最具啟發性和實用性的。我非常欣賞這部作品,同時也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自這部作品完成以來,已經100多年過去了,它幾乎完全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甚至連博學的現代教育學家也很少了解它。事實上,根據我所了解的情況,第一部英譯本所依據的原版,至今仍珍藏在哈佛大學的圖書館內,是美國國內唯一的一本。

威特的這部作品之所以暫時被人們遺忘,主要是因為原著使用了大量極具表現力的德語詞彙,降低了作品的可讀性。不僅使整部著作煩瑣冗長,有1000多頁,而且也耗盡了讀者的耐心,從而使威特的辛勤勞動所得出的教育方法的價值,得不到充分地凸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去掉那些多餘、晦澀難懂的內容,還要盡力不遺落重要原理,以完全地理解威特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歸納出來的原則。即便沒有這種“笨重”的形式和風格帶來的影響,這本書也注定要被遺忘在圖書館裏,因為我們還不能把這種教育方法與現成的教育理念對接起來。

威特的基本原則,即兒童的教育要從智力發展的早期抓起,與公認的教育政策產生了直接的衝突。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遲到“學齡”以後。太早地教育孩子,不僅剝奪孩子快樂的童年,還給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威特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做的實驗,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不為教育界的大多數理論權威所認可。他們認為這個實驗並不值得效仿,這隻能說明這個孩子天賦的能力是個例外。

直到今天,應該讓兒童的大腦處於“休耕”的狀態,仍然是教育界的主流觀點。特別是在公共教育體係高度發達的國家裏,這種理念就帶來了不可避免的結果——教育孩子的重擔都扔給了學校。直到最近幾年,大家才意識到其實學校沒有能力全部承擔教育孩子的任務。然而,今天,除了譴責“公共教育體係正走向崩潰”外,教育者們也開始認真地問自己,是否對學校的期待太多,學校教育的種種失敗是否與長期忽略孩子的學前教育有關。

近年的科學研究也似乎在證明這一種觀念,即孩子的早期教育將決定他今後的一生。因為孩子在早期形成的印象最為深刻也最為持久。如果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早期智力的開發,就可能意味著孩子會有終生的智力缺陷。事實上,盡管傳統的教育學家仍然擔心所謂的早期過度開發,但研究自然科學和人類天性的學者們開始大力呼籲:孩子的教育開始得越早,對孩子就越有益。作為一個卓越的研究者,華盛頓大學的T。A。威廉姆斯博士曾公布了他的一項研究成果:

有一種錯誤的流行觀點,認為生長中的器官不應該被強製性地工作。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不工作的器官不可能健康地生長,器官發育的好壞往往取決於它們被開發的程度,甚至骨骼也會因為肌肉頻繁的牽引作用而變得強勁有力。總而言之,作用力的大小是器官發育的關鍵所在。從芭蕾舞演員到小提琴演奏家,所有的藝術家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訓練的。也許有人要反駁說這需要肌肉的靈活性,但這也未免太過於淺薄。因為藝術家的靈巧度並不是簡單的肌肉運動的高度協調,而是大腦內部神經活動的快速反應和精確定位。經驗告訴我們,在兒童早期階段通過適當的訓練,能使人發展到最佳狀態。

美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專家史迪恩博士提出,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從2~3歲時開始。他補充道:

2~3歲是孩子形成自己興趣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抓住機會,使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的智力發展。任何的耽擱和遲疑都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原諒的影響。我們應當盡早地喚醒孩子對知識的熱愛,這種熱愛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孩子會在知識中汲取健康成長的養分,而不是把時間都浪費在毫無意義的遊戲活動中。

我們總是害怕會對孩子的心靈施加壓力。我們總是強調不要過早地限製孩子的智力發育。實際上這都是極大的誤解。我們需要正確地引導、有效地利用他們的精力,這不是強迫。

作為一位心理醫生,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因為學習過度而引起的精神疾病。事實上,一些人之所以會出現神經過敏症狀,是因為憂慮煩悶、情感刺激、缺乏興趣等引起的,而這些恰恰是我們強加給孩子的。孩子在幼年時期,我們因為擔心他們的大腦受到傷害而放棄了盡早培養孩子對知識的興趣。等孩子上學以後,我們卻又要強迫他們去學習。填鴨式的教育,隻是一味地灌輸填充知識,最後傷害的還是孩子。

隻要我們抓住孩子兩三歲這個階段,注意培養孩子對知識的興趣,讓他們的大腦得到鍛煉,就像他們身體的其他器官在平時得到鍛煉一樣,就沒有必要在以後強迫孩子學習。他們就自己會從早期的知識學習中得到快樂,同樣也會從遊戲和體育鍛煉中得到快樂。這樣的孩子往往比同齡人更強壯、更健康、更堅強,而不是一個隻有動物般體格,忽視了大腦功能的野蠻人。他們的身心都將得到同步的發展,他將成為一個堅強、健康和有思想的人。

事實上,威特在100多年前就這麼做了。在那個年代裏,談不上什麼人類學、心理學和相關的現代科學會對威特有什麼啟發。在傳統的教育學理論統治著整個學校教育活動的時候,這位謙遜的德國鄉村牧師憑著不可思議的直覺,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當然,他的作品沒有給同時代的人留下深刻印象,這也不奇怪。今天,我們逐漸認識到家庭教育必須早於學校教育,而且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威特的這本書就自然引起了世人的關注。我個人始終認為,這本書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某些必要的信息和指導,是一個早期教育的範本。

可以肯定的是,這位父親采取的教育方式其實非常簡單,任何父母都完全能夠做到。他的兒子作為一個成功的例子,必然會引起明智的父母們的興趣。我將做一個簡單的評述,其中包括本書的部分內容和小卡爾·威特的生平和事業發展。

就像剛才說過的,老威特是德國鄉村的一位普通牧師,一生都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但他有著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當他看到周圍的許多人把自己的生命虛耗在各種消遣活動中,許多男男女女都沉溺在聲色犬馬之中時,他既感到悲哀也為這種情況居然出現在理性的人類身上而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