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0-21日,成都市委工作會議確立了未來成都建設新的戰略定位,“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成為成都長遠發展的宏偉藍圖。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將分“三步走”:第一步為近期目標,用5-8年時間建設成為“新三最”(中西部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實力最強)城市;第二步為中期目標,用20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爭取進入世界三級城市行列;第三步為長期目標,用30-50年時間最終建成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爭取進入世界二級城市行列。未來的成都將是在中國領跑的成都,未來的成都將是世界的成都,成都業已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
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是根植於成都數千年耕讀文化和古典田園城市傳統,升華於近年城鄉統籌發展的實踐成果,借鑒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麵向未來、放眼全球、高瞻遠矚的城市曆史定位和城市理論創新。這恰如一座高高聳立的燈塔,照亮了成都版權人正默默地探索著的“版權興市”之路!
版權能夠興市嗎?成都為什麼要以版權來興市?按照常規思路,這似乎有點匪夷所思,有點膽大妄為,有點好高騖遠。
但是,世界現代田園城市這一宏大願景的推出,激起了成都人如火的激情和更遠大的城市抱負。2008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由國務院正式頒布,這標誌著知識產權、版權已經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麵。在此背景下,版權興市無疑是成都恰如其分的合理追求。“版權興市”戰略與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都極大彰顯了成都的理想主義和創新精神。兩者緊密相連,密切相關,“版權興市”戰略是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和實現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目標的一種推進路徑。
田園城市的核心思想是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田園城市不單單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自然之美、生態之美,它同時還是人與文化和諧的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文化的和諧,二者缺一不可。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沒有“田園”;沒有文化,沒有人與文化的和諧,就不是城市,而是“大農村”、“大場鎮”,隻有“文化”才是田園城市成為城市、“都市”的身份證。同時,城市本身就是人類聚居的文化的產物,也是最集中、最綜合的文化創造平台,它遠遠不是物質生活、經濟創造的單麵體,而是有著更加豐富內涵的人類生存的家園。田園城市絕非“唯GDP主義”的城市,而是具有較高綜合指數、幸福指數、品位指數的城市!城市之間的競爭,不單是GDP的競爭,更是文化和軟實力的較量,是綜合實力的全方位的考量。
回望曆史,成都先天就流動著文化、創意的基因。這與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目標高度契合。田園城市絕非簡單的農耕文化的載體,它是在耕讀文化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充滿創意和創新的現代文化和文明的生發空間。幾千年的耕讀文化造就了成都獨特的氣質內涵和人文底蘊。成都就像一個“世代耕讀,詩書傳家”的士大夫家庭,這個城市透露出濃濃的書卷氣與雍容閑適,可謂中國城市中的書香門第、資深貴族。耕讀文化之“耕”,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耕讀文化之“讀”則是深層文化的表征。耕讀文化是培育和產生創意的沃土。千百年的耕讀文化傳統,孕育了成都眾多首屈一指、獨出機杼的創意。
在一定意義上,成都堪稱中國曆史上的“文化創意之都”,諸多中國文化最為頂級的元素源自成都,或與成都有著不解之緣。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的太陽神鳥圖案就是成都文化創意的一個優秀代表;漢賦大家之司馬相如、揚雄,唐詩巔峰之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現代文學大師“魯郭茅巴老曹”之郭沫若和巴金,是為中國文學藝術最為傑出的代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是為經濟領域最具光輝燦爛的篇章之一;舉世無雙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為中國科技創新之範例;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校——石室學堂,是為教育領域創新之典型……在中國的城市叢林中,恐怕還沒有哪個城市像成都這樣擁有如此眾多頂級的文化創意元素,而且成都還擁有諸葛亮這樣的中華文化圈的智慧創意代表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