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嬌生慣養的兒童的皈依(2 / 2)

另外有一個孩子,他的行為與心理好像處於紊亂的狀態。最初,他的注意力隻能持續短短的幾分鍾時間。可是,當他開始擺弄長木棒的時候,居然對其產生了興趣,紊亂的狀態也得到了調整。

這個孩子玩這種長木棒居然玩了整整一周,並且還學會了怎麼數數,怎麼做簡單的加法。之後他又開始玩另外一些比較簡單的教具,漸漸地他對這個教育體係的全部教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由此可知,一旦孩子們發現讓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就會慢慢地改變他的不穩定性,甚至可以培養出專注精神。

還是這位華盛頓老師,對“喚醒”兒童的個性這一問題,她做了下列講述:

例如,一對姐妹,姐姐有五歲,妹妹隻有三歲。三歲的妹妹做起事來沒有自己的主意,她做任何事情都在學著姐姐,看著姐姐是怎麼做的。

假如哪一天姐姐有了一支鉛筆,是藍色的,妹妹就會莫名地不高興,這種情緒會一直持續到她也有一隻同樣的鉛筆才算完事。還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如姐姐隻吃黃油麵包,妹妹也是隻吃黃油麵包。

這個小女孩會一步不離地跟著姐姐,對學校的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她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模仿姐姐。

突然有一天,這個小女孩竟然對一些粉紅色的立方體特別感興趣。她用那些粉紅色的立方體建起了一座城堡,而且不止一次地重複著這項練習,似乎把姐姐全忘了。

妹妹的舉動讓姐姐特別疑惑,姐姐禁不住問妹妹:“我在填圓圈,為什麼你在建城堡?”

就在此時,妹妹向人們展示了自己的個性,並且在慢慢地發展,從此以後,她不再是姐姐的複製品了。

D小姐也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四歲的小女孩的。

這個小女孩端著水總是往外灑,哪怕杯子裏隻是半杯也不行,還是往外灑,為此她總是想辦法,也總是特別小心地不讓水灑出來。

有一次,她把另一項自己感興趣的訓練做完之後,端著水杯毫不費勁地走路,水也不會從杯子裏麵灑出來。於是她給畫水彩畫的同學送水,並且能夠做到專心致誌,不讓一滴水灑出來。

D小姐在信中寫道:

這個班級在聖誕節之後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一種活動有序的氛圍慢慢地在班裏形成。我並沒有參與任何事情,一切秩序都好像是自己在悄悄地形成。

這些孩子好像是被自己的活動所吸引,他們變了,變得不再像從前那樣做事漫無目的。他們自覺地走到櫥櫃旁邊,從裏麵拿出從前特別討厭的那些教具。

這些孩子在過去僅憑一時的衝動去挑選物品,但是現在,對一些物品的興趣在漸漸體現出來,在挑選物品的時候,表現出了他們對內在訓練的渴望。

在完成一些艱難的任務上,他們集中了自己的精力,在對困難的克服上,他們能夠感覺到一種真正的快樂。他們性格的產生則直接受到了自身努力的影響,於是,他們便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D小姐對另外一個實例也有著很深的印象:

一個四歲半模樣的小孩有著特別豐富、活躍的想象力。成年人每一次給他物品,他並不是去仔細地觀摩這件物品,卻把它設想成為一個人,而且是跟自己一樣的人,不斷地跟它講話,沒有辦法在這件物品上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他的思想總是遊移不定,因而導致自己行動的笨拙,甚至自己的紐扣都係不上。

後來,在他的身上出現了一個奇跡:他漸漸地能夠做一些練習,而且是一項接著一項地做,並且也能夠安靜下來了。因此老師對他的這種變化感到很驚奇。

在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固定與明確的辦法以前,一些老師對上述的經驗已經在反複地驗證,而且老師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基本上一致。

生活中有好多明智的家長與他們的孩子都能遇到相似的狀況,盡管這種狀況很少見。

寬裕的物質生活有可能給人們帶來精神的貧瘠。在這裏我們卻可以講,我們的教育體係可以使上述這些精神貧瘠的富家子弟漸漸地“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