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敏感期和環境的關係(2 / 2)

舌頭動了會帶動著腮部、喉嚨和嘴唇動起來。其實兒童也不知道為什麼舌頭要動,隻是覺得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激勵著他的舌頭在動,讓他覺得這種動的感覺非常美妙。

事實上,對於兒童來說,這些莫名的震動隻會讓他產生一種特別的感覺。或許這種感覺滿足了他內心深處的某種需求,極大的滿足感會讓他一直動下去。

內心的情緒是需要表現的,不管是悲傷還是快樂,兒童也會去表現。有時候人們和他說話,逗他笑時,他會根據身邊的信息自然地把頭轉向自己有興趣的地方。

當兒童及其快樂的時候,他會緊緊握起小手,抿著嘴唇抬動他的四肢,全身都在震動。當有人逗得兒童心裏特別高興的時候,他還會目不轉睛地盯著逗他的人看。

兒童處在敏感期的時候,心裏會有一種神聖又神秘的力量。這種力量在西方看來自於上帝,在東方看就來自於神仙。這種力量是一種幫助,處於這個特殊時期的兒童若能借助於這種力量,那麼內在的潛能就會不知不覺得到激發。

此刻,兒童的內心就是個電影院,因為這種力量,在不斷上演著充滿愛的電影。上演的多了,激發的力量也就會隨之表現出來。

隻是此刻的展現還是隱蔽的,隻會秘密地進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力量有可能會覆蓋兒童心靈的全部。

激發的力量是對兒童有利的。它會悄無聲息地在兒童的心裏種下一顆積極向上的種子,從此這顆種子就會在兒童內心的土壤裏生根發芽,一直伴隨著兒童長大。

其實發生的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的。隻要兒童心裏的願望能得到充分滿足,外界的一切能使他非常開心,沒有危險和威脅,根本不需要成年人去刻意關注。

兒童從哭泣到說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其實說話是非常難學的,兒童要掌握這種說話的技能並不容易,但是沒有人對兒童“說話”具有敏感性的事情加以注意。

但是,兒童學說話的條件卻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兒童身邊的人都在說話,這些語言無時無刻不縈繞在他的耳邊,為語言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兒童會抿著嘴笑,這種微笑其實就是兒童對語言具有敏感性的真切表現。這是人們對著兒童說話後,兒童所能給予的一種回報,是兒童對人們說話時所作出的反應和表現。

漸漸地,兒童聽的多了,他就能聽出各種聲音之間的差別,比如教堂傳來的鍾聲、母親哼唱的催眠曲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催眠曲,兒童通常在聽到催眠曲的時候會由興奮變得安靜。每天到了傍晚的時候,成年人會一遍遍重複地為兒童唱同一首曲子,哼同一種舒緩的調子。

這種曲調在兒童的心裏會有個模糊的概念,一聽到這種調子,他的思維會在潛意識裏不再那麼活躍,隨著調子,就漸漸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