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所選文章均取自於1998-2008年期間的《現代傳播》的主打欄目——“傳媒觀察”發表的文章。
上世紀末,《現代傳播》逐步從具有文化特色的學報向思想性、學術性和時代性為標誌的傳媒學術類刊物轉型,為此,特意開辟了“跨世紀傳播文化研究”欄目。世紀之交,該欄目先後發表了後來可以納入“傳媒觀察”欄目之中的若幹篇重頭文章,這可以視作“傳媒觀察”的萌芽階段。2002年,根據現實形勢發展的需要,自當年第1期起,《現代傳播》增設專門發表對傳媒業界進行全景、深度觀察的理論性文章的欄目,定名為“傳媒觀察”,並由時任副主編的胡智鋒教授親自負責此欄目的編輯工作。從目前來看,2002-2003年可以視作“傳媒觀察”的成長期,在這期間,編輯部根據來稿情況,決定當期是否刊出這個欄目,因此這個欄目在此期間並不是每期都保留;2004年至今可以視作是“傳媒觀察”的發展期:2004年初,為增強“傳媒觀察”的權威性和學理高度,時任本刊主編胡智鋒教授決定推出係列化的“年度訪談”,並聯手時任鳳凰衛視副台長的劉春先生推出《會診中國電視——關於中國電視現狀及問題的對話》,此對話以“鮮明的問題意識,建設性的批判”獲得了學界與業界的廣泛好評。從這一年起,“傳媒觀察”正式成為《現代傳播》的主打欄目,力爭每期都為讀者推出一到兩篇,個別情況下刊出三到四篇的重頭深度觀察類理論性文章。
經過近十年運作,目前“傳媒觀察”的欄目定位越加清晰,那就是發表和刊載針對當下傳媒業界,具有全局性、建設性、時代性的深度觀察和主流觀點,由此編輯部對這一欄目的要求就是“優中選優、寧缺毋濫”。在此要求指引下,刊物先後發表了孫玉勝《電視盈利模式的錯位——頻道專業化與付費電視》、劉春《中國電視的“盛世危言”》等引發業界高度關注的深度觀察類文章。作為放在刊物前列、並每期列首位的主打欄目,每期“傳媒觀察”都會組到最優秀的稿件以饗讀者,但是不無遺憾的是,刊物的郵箱雖然天天都會收到大量的稿件,有些稿件甚至還比較符合此欄目的定位,但由於存在“局部而無視全局”、“批判而欠缺建設”、“新鮮但缺乏深度”、“個人而不入主流”的問題而隻能忍痛割愛,所以,即使在2004年以後的刊物中,“傳媒觀察”欄目也會偶爾缺席,這有時實在也是無奈之舉。
本冊入選的23篇文章或者引發當時業界、學界的高度關注,或者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人大複印資料》等刊物轉載,或者成為各級廣電機構的學習材料,不一而足。所以,本冊在選編過程中較少考慮到年度的均衡,可能有的年度僅入選一篇,有的年度則入選多篇,這都是更多注重文章自身的影響力而較少考慮其他因素的結果。同時,入選文章作者也是有一定考慮,一方麵盡量使作者具有代表性並反映近年來該欄目作者隊伍的全貌,另一方麵,有些作者在近十年來在此欄目發表文章多篇,但是限於本書的篇幅和字數,編者也不得不忍痛割愛,還望相關作者和讀者包容海涵。
為此,編輯部一並向多年來支持《現代傳播》成長發展的,尤其是“傳媒觀察”欄目茁壯成長的領導、專家、學者、同仁們表示深深的感謝,因為沒有你們艱辛的智力付出和孜孜不倦的學術思考,就沒有“傳媒觀察”的過去和今天,更談不上本冊書的問世。
張國濤
2009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