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規製主體中既包括權力主體,又包括權利主體,即依法參與規製的主體。將作為權利主體的個人和組織當作規製主體而納入視野,這是公共規製區別於行政性管製的最為顯著的標誌之一。“對於公法而言,隻有在建構多元化權力主體的同時,建構與之對應的多元化權利主體,並授權後者以與前者平等的法律地位(並非等同的權力)的身份參與公共治理,才能建構起一種完整的公共治理關係。”
(四)規製行為規範化。即禁與不禁、處罰與不處罰都要規範。規製的本質是公共權力的規範運行,行為規範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政治民主化、公共管理社會化的新形勢下,更要講究規製行為的規範化。過去,我們將廣播電視的主要功能確定為單純的意識形態宣傳工具,在管理上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政府主管而實際上是黨政共管的體製,以文件、會議、檢查的方式貫徹上級意圖,現在需要因時而變。
目前這種“急了抱佛腳,臨時抓一把”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規製行為規範化的任務十分艱巨。重要的是要推進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建設,增強管理的透明度與有效性。
內容規製的與時俱進
根據係統哲學的觀點,媒介規製的功能與目標,歸根到底是由功能耦合的行動結構所決定的完整體係。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種帶構建式特征的媒介規製,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內容規製與市場規製。
對於內容規製,我們的立場是兩句話,而不是一句話,即:“依法保障表達自由”,又“依法約束權力不被濫用”。
然而,內容規製畢竟又遠比依法保障表達自由及依法約束權力不被濫用要豐富得多、複雜得多。廣播電視內容規製的與時俱進,目前還有這樣幾點值得討論:
第一,通過規製創新,推動廣播電視堅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
作為當今最具現代化手段、擁有最大受眾量的廣播電視及其各類在線形態,在引領與整合社會思潮的過程中,理所當然地要與其他媒體樣式一起發揮特殊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體製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與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遷,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思維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與差異性日趨增強,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風起雲湧。現實告訴人們,多樣化的社會思潮既是無法避免的,又是可以引領與整合的。在這方麵,廣播電視及其各類在線形態完全可以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獨特的視聽語言,以自己與最廣大受眾的特殊聯係而大顯身手。為此,就要通過規製創新,強化廣播電視及其從業人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的文化自覺,自覺而又有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與以改革創新為基本特征的時代精神,熔鑄於自己的節目元素和各類服務之中,並力爭獲得那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社會效果。
第二,通過規製創新,監督廣播電視及其從業人員承擔起社會責任。
在當今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社會責任的重建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曆史性課題。
廣播電視無論是作為聯係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還是作為廣大受眾的“信息管家、時事顧問、意見領袖”,都應在自己的傳播實踐中承擔起社會責任,敬畏職業規範和新聞倫理,而不單純是要考慮讚助商與廣告主的利益。決定什麼報道,什麼不報道;哪些要強調,哪些要簡化;什麼時候深入報道,什麼時候一帶而過,都應由相應崗位的人員從正確把握大局利益與媒體自身利益的關係,全麵履行媒體社會責任的高度獨立去做出判斷。既不為了追求所謂的新聞賣點而炒作,也不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失語,更不為了賺取商業利潤而搞所謂的揭幕、揭黑和爆料。同時,應當提供一定的公共論壇,例如劃出一定時段,由公眾自由討論。還應奉行公平原則,對重大爭議性問題給予各種意見以平衡報道。報道如果有錯誤,必須依法撥出一定的版麵或時間,刊登或播出關係人的有關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