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來,《現代傳播》邀請刊發了一係列數量可觀的專題訪談,訪談嘉賓皆是當今國內傳媒學界、業界的知名專家與精英,可謂高端、權威、前沿,頗具特色。值此《現代傳播文叢》推出之際,輯為一冊《廣播電視名家訪談》。
本輯主要是由“年度對話”與“理論名家訪談”兩大部分集結而成。
年度對話,是《現代傳播》主編胡智鋒教授主持的業界名家對話錄,以“問題”與“關鍵詞”的方式,會診當年中國廣播電視的運行狀況,自2004年開始在每年刊物第一期上推出。其意,一是存史,留存中國電視的“年度記憶”;二是鏡鑒,探求中國電視的現實問題與解決思路。為此,年度對話邀請的嘉賓均是當今中國電視傳媒業界具有重要影響的標杆性人物:劉春、汪文斌、王甫、吳濤、梁曉濤、靳智偉、高峰……。五年來,每一年對話錄盤點的“問題”與“主義”,都引發了學界、業界廣泛的討論與爭鳴。年度對話,已經成為《現代傳播》的年度招牌,一個傳媒學界與業界良性互動的學術品牌。
理論名家訪談,則是我本人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間在《現代傳播》連續刊發的“電視理論名家係列訪談”。或許是巧合,這一係列訪談的緣起也是2004年。那一年我重返校園,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時隔五年,專業有所調整,學業生疏了許多,如何盡快地調整狀態,進入角色?在與導師胡智鋒先生商量製定學習規劃時,他提出,可以借助《現代傳播》“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專欄的平台,遴選國內電視藝術領域中的諸多名家,計劃用兩三年的時間進行係列訪談,從而對廣播電視藝術理論研究的曆史發展、核心觀點、前沿命題進行一番梳理。其意,一是引導我全麵了解電視藝術研究的史論與基礎理論,二是進一步推動學報專欄建設,三是促進廣播電視藝術學學科建設。
我深知,這是一份莫大的光榮,因為如此規模和體量的係列訪談,在《現代傳播》的曆史上,尚屬首次。當然,這一方式並非我們的獨創,對話錄、談藝錄一直就是哲學社科理論研究的經典方式之一,是人文學者表達思想的一種重要方式和話語載體。然而,對於電視藝術理論研究而言,這一方式還較為少見,比較新鮮——以名家名作為支點,以理論關鍵詞為核心,對重要理論名家學術思想的切入角度和梳理方式是獨特的;並且是第一次對電視藝術諸多理論名家、名作進行成規模的整合與分析,力求發現新觀點、新視角、新思維。
經商議,依據學科貢獻、代表性、獨特性等標準,確定了十五位訪談名家,包含了老中青三代學者,兼顧了不同的研究領域、研究路徑與學術觀點。訪談不簡單,與名家訪談更是不輕鬆,需要大量的前期準備和案頭工作。我的基本方式是,首先對訪談名家已有理論研究成果進行全麵研讀,提出一些設想與名家進行初步交流,明確訪談的主題、方向與主體內容;之後,我再回去做功課,細細梳理、設計相關問題;經過正式訪談、整理、修改與潤色,最終形成了一係列的訪談文字。
其實,原始的訪談文字非常豐富與鮮活,但是考慮到學報專欄的版麵和定位,遂做了調整與刪減,語言風格也更趨向於理性,在編入本書時略作了簡單調整。同時收錄的還有孔令順博士訪談歐陽宏生先生的文章。
借助《現代傳播》的傳播力,係列訪談連續刊出後,產生了一些積極的反饋,這當然首先要歸功於名家的影響力,但也顯示出係列訪談所具有的學術價值與學科意義。
盡管中國電視藝術誕生、發展的時間已經半個世紀,但是電視藝術理論研究在研究視野、研究方法、研究路徑上依然處於一個交叉和融通的持續發展與探索過程中。因此,以史論的框架、文獻的體例整合梳理,對中國電視藝術理論展開“研究之研究”的電視名家訪談,就成為了探索有中國特色電視藝術理論創新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這不僅是對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實踐和理論思想、觀點較為係統的梳理與整合,而且努力在中外電視理論、電視藝術理論等觀點的橫向比較中,凸現中國特色電視藝術理論前沿的探索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