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死亡體驗”之謎(1 / 1)

瀕臨死亡的人在想什麼、有什麼體驗?死亡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如何?

以往,人們總把“死亡”同“痛苦”聯係在一起,或認為隻有偉人、英雄能坦然、平靜地麵對死亡,一般的人對死亡唯有恐懼、難以名狀的痛楚。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從醫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文學等各個視角描述與研究人的死亡經曆的著作大量湧現,“死亡學”成為一門熱門的新興學科。他們的研究同傳統對死亡的描述、想象大相徑庭。

莫傑在他的《生後之生》的著作中,描寫與剖析了150起死亡事件,說:“當人處在臨床死亡中,清楚地知道所發生的一切。他們有與體外存在感知(其縮寫為OBC)(或現實性)相聯係的臨死前的夢幻體驗。”

OBC過程有以下階段特征:所有機體生理功能停止(在死的過程中還來得及聽到醫生講話,他們正在診斷致死的結論);發出不愉快的嘈雜聲音,正在死的人走出身體,以很快的速度在隧道裏飛馳,在其盡頭看見光明,有時是發光物體;在某一時刻發生了感知界限,使他不能回歸到軀體中;正值死亡的人增強或者有時反對回歸軀體的意誌。

美國精神病學家凱·林戈研究了102例死而複生的人的數據,對莫傑的描述作了支持與補充。這102例中,大多數死而複生者經受了感情上的不安。

其中37%的人感覺在自己的軀體之上翱翔;26%的人回憶起盡可能完整的所見全景,他們似乎進入了隧道、井、墳墓、水閘或者口袋;16%的人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光茫中;8%的人遇到已故親人。

他認為,走向死亡的人,不論其國籍、民族、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其“OBC”即死亡體驗除細節不同外,主要內容大體相似。

那麼,為什麼人的“死亡體驗”大體相似?

醫學家認為,臨床死亡表現為停止了大腦供氧,觀察到現象是腦死補償性(保護性)幻覺。心理學家拉·沃特遜提出一驚人之論——人的“死亡體驗”實際上回憶了“出生體驗”:“可能我們在生的一刻同時與死互相認識。當越過10厘米的分娩通道,很少願意再經曆一次這樣危險而可怕的旅行。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此刻在嬰兒的意識中發生了什麼,也許他們感覺類似於死亡的各個階段。”按照他的見解,人在出生時忍受分娩痛苦,通道、光明等神秘的人生經驗使他在死亡時通過幻覺進行最後一次回憶。

精神病學家帕·糾阿沃林對自己醫院33位患者的研究表明,當這些病人心髒間隙停跳、呼吸器官麻痹時,也會有OBC現象掠過,通常表現為進入黑暗的隧道,在它的盡頭是明亮的光。

研究俄羅斯文學大師托爾斯泰的學者還從托爾斯泰文學描寫的角度論證了人的“死亡體驗”乃“分娩通道”的回憶。在托爾斯泰名作《伊萬·伊利依奇之死》中,伊萬·伊利依奇瀕死的狀態——“突然一種力量撞擊他的胸脯、腰側,又一更強的力量窒息了他的呼吸。他跌到洞裏,洞底什麼東西閃閃發光……”同醫學家描述的OBC現象非常相似。

生命科學的研究者提出這樣的新見解:人有三個身體:第一,結實的外部肉體;第二,隱性結構——乙醚實體;第三,精神本質。

所有三種都是現實的,但具有不同的本性。“死亡體驗”實質上是人從自己肉體軀殼中解脫,暫時生存在乙醚體中,逐漸遷移到星光中去,即世間極限之外。

對“死亡體驗”的新的描述與研究,畢竟是活人做出的。而真正死亡的人是無法複述或證實上述描述與研究的,這為人們留下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