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師生之誼,固當珍視。儒家講“天地君親師”,將尊愛師長列於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自古以來,尊師愛師者有之,蔑師害師者亦有之。羿和子濯孺子同為射藝精湛之人,各收徒以傳其藝。但其結果大相徑庭:羿雖以勇力稱,命喪學生之手;子濯孺子病不援弓,存活於隔輩之徒。同是為師授藝,一死一生,用孟子的觀點看,不足為怪。羿之所以死,是擇徒選友不當,禍由自取。子濯孺子之所以生,是因擇其“端人”而教之,將死而不死,福由自造。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自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思孟子之言,察羿濯之生死,為師者收徒擇友,傳道授業,其道自可悟也。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①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②,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③。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盡心上)
注釋
①時雨:及時雨。②財:通“材”。③私淑艾:私下裏學習的。淑,同“叔”,拾取。艾,同“刈”,收獲。淑艾,都喻指學習。
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的像及時雨潤澤化育萬物的,有幫助他養成優良品德的,有培養他使其成材的,有為其答疑解惑的,還有為後人敬慕而私下裏學習的,這五種情況,都是君子的教育方式。
評析
為教之道,固有多端。雖然人都有天賦之善,但也不能等而同之,一刀為齊。這是因為天賦之有愚慧之分,入道有長短之異,用力有多寡之差。如一式而教,則高者有餘而低者不能就耳。有鑒於此,自孔子始,就十分強調“因材施教”,即因材不同,各有其方。本章孟子所言“教者五”,即因材施教的五種方法。“時雨化之者”,是指其致學已久,造詣已深,其通隻在一紙之間,師者尋恰當時機,播“時雨”以點化,便蓬勃發育。“有成德者”,是指天賦德性純善至美,尚待後天修造培養之功,師者抑其所過,而長其所不及,以全其德。“有達財者”,是指德不見全,而天資聰穎,才高於人,師者因之以糾其偏,尋其“放心”,使其德才並茂。“有答問者”,是指雖非入門弟子,但博學已有所得,然亦有所惑,當不吝賜教以點撥。“有私淑艾者”,是指大師教澤弘敷,當世或後世必有敬仰而學習者,為師雖未親教,然遺韻流風,影響至深,如同當麵教誨一般,必滋其有所成矣。朱熹評曰:“聖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師者,天民之先覺者,應肩負起先覺之責。
公孫醜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①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②,父子之間不責善③。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孟子·離婁上)
注釋
①夷:傷害。朱熹注:“夷,傷也。教子者,本為愛其子也。繼之以怒,則反傷其子矣。”②易子而教之:易,交換。父不親教其子,與他師交換而教之。朱熹說:“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教也。”③責善:勸勉從善,以善相責。孟子說:“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
譯文
公孫醜說:君子不親自教自己的兒子,這是為什麼?
孟子說:是因為客觀情形難於施教啊。老師要用正道教育孩子。用正道教而沒有效果,接著就會發怒。發怒之後,就會導致孩子反唇相擊,說:老師教我循守正道,可您的行為卻未走正道。如果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那就是父子互相傷害。父子互相傷害,那就把事辦糟了。從前,人們采用讀書時交換孩子的辦法,避免了父子之間以善相責。以善相責,會導致離心離德。離心離德是家庭最不吉祥的事了。
評析
父親當老師,孩子到了讀書之時,自己去教,還是和其他老師的孩子交換一下去教,這個問題真的需要商討一下。孟子的看法是易子而教好,原因是自教其子,為父又為師,父望子成德達材,必教之以正;子恃父驕愛萬般,稚而頑皮,自己的刀難削自己的把。如果教責從嚴,甚至發怒,會傷害父子之恩而導致離心離德,家遭不祥。孟子又說易子而教,且古有先例。因此孟子主張,君子教子,當效法前人。
不過今天已非孟子之時,為父自教其子的情況也很少;如教法對頭,為父自教其子也不一定會離心離德。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譯文
孟子說:“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我不屑去教誨他,這也是教誨的一種方法呀。”
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