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曆史思想融入教育人生

汪瀛

中學曆史是一門通識教育,因而在很大的程度上,隻是曆史教師在通識的夜空中徘徊與探索,文本的表達因此枯燥而乏味。當每年高考結束,用通識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曆史,每每總是被戲弄,曆史教師總是歎息——如此廣泛的曆史文本,總是被邊緣成技術性的解題與表達。

當新課程改革以亦步亦趨的方式,在承襲與創新中,出現一些新東西的時候,可以發現,這樣的改革仿佛是一個前進路上的兒童,無比的小心,甚至回頭,有時駐足不前,甚至想退回原處。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告訴我們,思想的進步總是會超越行動的進步,當新課程標準以國家意誌的方式出現的時候,從單純的文本研究轉向了方向的設計,課程標準文本的科學性、可行性、效果性被不斷地解讀,卻發現很少有人想著如何去做得更好。

這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對課標的褻瀆,當單純以文本來表達文本,製造的隻是那些紙張與理論,成就的是表麵的繁華,沒有踐履與效果,回到曆史教育與曆史教學的時候,可以看到一種悲哀——專家說,新課標注重的是理念;中學教師說,新課標是一種方向;學生卻說,我寧願回到記憶。

當高考的喧囂過去,一種繁華變成了一種寧靜,這樣的寧靜裏總是包含著無言的焦灼。那些思考著的、用心真正思考曆史教學,尤其是從事中學曆史教學的教師,在用心真正地思考,也在真正地實踐著,並用一種大無畏而有小心地探索在改變著這樣的局麵,用一種淡定,來回望與反思真正的曆史教學。

一種理論,總是陷入一種怪圈——不斷地用理論來論證理論。而本書作者卻跳出了這個怪圈,用史實與現實來論證理論。校本課程——如果單純從文本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從“校”與“本”來認識,那麼“校本”的濫觴來自於何處呢?也許很多的曆史教育專家們沒有思考過,因而,在某些研究裏,卻不能用最簡潔的方式,來介紹與分析校本課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從史實出發、用簡潔的方式介紹校本教育的前世今生,從而用真實的方式表達校本課程的真實目的在於發展人。

基於這樣的真實與真實的目的,從而生動地進行分析與歸納,校本課程是何等的重要與必要。

真實可以給人一種平麵的感受,但更多是給人直觀的震撼,但我們卻很少在閱讀之餘、思考之餘真正地付諸操作。當應試的效果與素質的發展相衝突的時候,當功利與功效形成對比的時候,其實是在一種現實與理想的痛苦抉擇。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選擇現實,卻不選擇理想。這是人性的特點所決定的,或者說是單個社會人的特點所決定的,單個社會的人,不可能因為功效的長期性而放棄實際可得的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