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記 (4)(1 / 3)

答:農民過得辛苦,時常生活在一種寂靜的絕望裏,卻又不以為意。城裏社會分工多,有紅領、白領、藍領、金領、粉領、綠領包括黑領,而農民屬於“無領”。他們用一生在為國家做貢獻,卻經受種種分配上的不公。很多年前,我曾經感慨“農民收割莊稼,國家收割農民”,我一直希望這個現象有所改觀。

農民像野草一樣生長,自生自滅。他們一生中最大的願望是風調雨順。如果政策有一點點好轉,他們也會感恩。這些年從政府到社會對農民的關注還是很多的,的確也有些變化,農民的日子比以前好過了些,比如,減免中小學生的學雜費、取消農業稅,這是大家不斷努力的結果。如梭羅所說,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公民。農民也是這樣,他們首先是人,然後是中國人,是農民。所以我並不認為“尊農”、“惠農”是什麼“賜予”,我寧願看作是一種還債。有些官員將“送溫暖”當作政績,後麵還跟著一堆攝像機,這在政治上是不及格的,因為讓社會免於饑寒交迫是政府的責任,而不是可有可無、可送可不送的禮物。

自古以來,底層中國人總是盼著兩類拯救者:一是上天,二是天子。上天是一種神力,而天子屬於“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裏的“王師”,是人世間的具體拯救者、護佑者。農民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得到一點好處,就會感激不盡。我認識的一位老支書,談到近年來農村條件改善時說了這麼一句話:“還是這一屆皇帝好!”你可以說他觀念落後,跟不上形勢,但是也可以看到在他的潛意識裏還是把中央政府比作皇帝與王師,比作拯救者。在這裏我想說的是,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但在政治倫理中,更應該強調的是盡職盡責。

問:如何看待“大學生村官”現象?

答:我的學生裏也有去做村官的。就個人而言,隻是一種擇業。對中國而言,大學生當村官比研究生搶著去賣豬肉有前途。至少從中我看到了人才由城市向農村回流,打破我所說的“魚笱效應”。

故鄉不隻是一個村莊

問: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入城市,他們當中很多人在城裏過得並不好,有的甚至睡在廣場上、橋洞下,可為什麼他們還要去呢?農民是心甘情願被城市綁架嗎?

答:不是農民被城市綁架了,而是被貧窮綁架了。絕大多數農民是因為農村收入低才到城市裏去,城市隻是給他們提供機會的地方,而不是痛苦的源泉。從心理上說,他們背井離鄉更不是想在城市裏“受虐”。城裏的花花綠綠的確足夠吸引他們,但我也注意到許多中老年農民更願意在鄉村生活。對於他們(甚至包括一些年輕人)來說,城市隻是個開眼界、見世麵、多賺點錢的地方,而不是他們生活更不是養老的地方。所以你會看到很多農民賺了錢就回家蓋房子。當然,他們多半也沒有能力在城裏買房子。

城市裏的陌生人社會和鄉村的熟人社會有很大的不同。就像《盲井》裏說的,城裏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而鄉村不一樣,尤其在一些小村落裏,大家朝夕相處,更能真切體會什麼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村民之間雖然平時也會有些恩恩怨怨,但是一個人死了,其他人都會覺得自己的生命若有所失。這時你不需要聽別人講太多的故事,也不用看死者生前的照片,隻要你知道他死了,你自會有很多感慨,會有很多回憶自心頭湧起。在鄉下,每個人死後都是村葬,其規格有點像我們說的國葬,死得是有尊嚴的。與此相反,城裏人過於冷漠與疏離。鄉下人敞著門過日子,而城裏人終日關門閉戶,像是住在水泥砌成的山洞裏,在那裏每天都有許多人悄然死去,從醫院到火葬場到價格不菲的墓地,死亡像是流水線,骨灰是產品。這樣沒有溫情的世界是不值得留戀的。

問:很多人感慨“回不去故鄉”,您也多次著文提到對於故鄉淪陷的擔憂與傷感。回鄉對於您的意義經曆了怎樣的演變?農村對你又意味著什麼?

答:有故鄉是件美妙的事情。孟子講“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意思是說,有一定的財產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財產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