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譯叢自1998年起初版,至今整整十年。據說曾經影響過如今35歲左右的那一茬記者,有些人甚至把它作為枕邊書。而本書的初版也早已從市場上絕跡。據初版編輯稱,後來有人從本書得到啟示,出版了以普利策新聞獎中的攝影作品為最初素材的《黑鏡頭》,結果在市場上大獲成功,獲利不菲。

平心而論,本書的受到認可和產生影響,實在是拜普利策新聞獎之價值和魅力所賜。當然,這也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產物。回想十年前,國人雖然對普利策之名早有所聞,也可能零星接觸過一些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但是多數人恐怕還無緣閱讀其獲獎社論和專欄文章,更不用說是大量閱讀了。從國外優秀作品中借鑒其新聞理念和表現手法,為中國的新聞改革注入活力,這是新聞傳播學研究對新聞界的一個貢獻。

本人是從軍界和業界轉入學界的,因此如果說改革開放30年來學術研究的成果,前20年與我是沒有太多關聯的,那主要是眾多前輩和同輩學者的貢獻。近十年來,本人和一些同道翻譯和引介了一定數量的國外著作和教材。如果說十年前的初版算是開端,那麼譯介國外著作和優秀作品如今已成燎原之勢,各大書店裏原本為數寥寥的新聞傳播學書架如今已一再擴容,聲勢日益壯大。

本書此次修訂,基本上沒有改動作品部分,而是對譯序、背景等部分做了比較全麵的更新。當年的合作夥伴主要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一批研究生,以及林克勤先生和我所在學校的一些年輕教師。如今,他們多數已遠走高飛,或成為媒體中堅,或在國內外任教。記得當年的合作曾經是那麼愉快,而那時我們還是鋼筆寫作,毛筆潤色。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

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司馬蘭女士以及陳紅豔、李學偉編輯為本書再版所提供的幫助和所付出的心血。

展江

2008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