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手段。維特根斯坦曾指出:“世界是以被我們的語言分割的形式在我們麵前展現的”(江怡,1999),人類通過語言來認識世界,但語言係統也有其自身的規律,相對於世界來說,它是一個更為開放的係統。語言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並不是同步的,世界決定語言,但語言可以超越世界,語言中體現的是對世界的認識,而不是世界本身。在這個意義上,描述現實世界與建構文本世界在語言上是一致的,那麼語言中的遞進範疇也與此基本一致。從這個角度講“語言的範疇化(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有兩層含義:一是語言使用者通過語言把非語言的世界作為客體進行分類,二是語言學家把語言本身作為客體進行分類。由於語言是基於人們對世界的經驗和對世界進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手段,那麼,遞進範疇中的反遞範疇在形式上、語義上以及相關信息傳遞就是語言切分世界又通過語言在人們頭腦中重新建構文本世界的必然過程,這一過程凝聚著許多句法形式、語義結構與認知動因的競爭與妥協,而反遞範疇正是在這種競爭與妥協中具有很強兼容性的強勢句式。
第三節反逼遞進句式研究
一、句式的語法意義
1.1來曆最早注意反逼遞進式“尚且A,何況B”研究的當屬我國語法學的開創者馬建忠,他在《馬氏文通》中認為這類句子是“用以較量者”,“‘猶’字低一層比,‘況’字跌入有勢”。舉的例子是:“困獸猶鬥,況國相呼!”相當於我們說的“尚且A何況”這種格式的用法。楊樹達(1984)在《高等國文法》中的轉捩連詞的一個次類“激轉連詞”裏論及相當於這類格式的遞進複句,舉的例子是“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
以上兩部著作雖然都是對古漢語的句子加以說明,但是這種格式的語法意義,他們還是注意到了。以後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就直接設了“進層的複句”,是等立複句中平列複句裏的一個次類。
黎錦熙和劉世儒的《漢語語法教材》裏的進層複句分為三類,其中的第二類是“比進式”。他們把這種類型又分為兩種下位類型:兩麵襯托的和前後反逼的。其中的前後反逼類相當於這種格式。舉的例子如“豬狗尚且要鬥,何況人!”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中雖然他認為此格式是讓步關係,但他也承認此格式是用深證淺,可以稱為逼進句。
1.2分類邢福義《複句和關係詞語》把遞進句式分為三種類型,其中的第三類是“以一層意思為基點向相比之下不值一提的另一層意思反逼遞進。”認為這是一種反逼性遞進句。
從這些著作中發現,他們對此格式的語法意義的看法比較一致,也都認為這是遞進關係中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句子類型。
王維賢(1994)《現代漢語複句新解》中發現這類格式的語法意義不僅僅是表達由深而淺,由高而低,由強而弱的逆向遞進,或反逼遞進。實際上既有逆進的,也有順進的。他舉的例子有:
(1)古人尚且知道這種道理,宣揚這種道理,難道我們還不如古人,還不懂得這種道理嗎?
(2)“官僚集團”已經侵入西方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大企業,更不用說象中央情報局那樣勢力強大的機構了。
例(1)為典型的反逼句式。例(2)王先生認為“何況”單獨也可以構成遞進句,這類句子也可以用“何況”相似的“不用說”、“不必說”等。所以也把它看作此格式。所以總結此格式的語法意義不僅是“以深證淺”,也有“由淺到深”的。
二、形式類型
2.1“尚且A,何況B”“尚且A何況B”的形式中。充當A的往往是一個主謂結構的小句,我們記作S1+P1,而充當B的應該是S2+P2。但是往往前後項在謂語方麵是一樣的,所以後麵的P2總是承前省略,隻出現主語部分。如:
(1)沒有花隻有刺,尚且不可,何況隻有罵。(《魯迅全集》)
(2)假洋鬼子尚且不足數,何況是阿Q:因此老頭子也就不替他宣傳,而未莊的社會上也就無從知道了。(《魯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