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遞進的含義和特征(6)(2 / 3)

(12)鹿兆鵬心急如焚,既不能好好洗,也不能好好吃,更不能好好睡,焦灼急迫的心情裏透著一縷悲涼,這是他投身革命以來不曾有過的一種情緒。(陳忠實《白鹿原》)

(13)一位畫家,成名難,形成自己的風格亦難,但最難的莫過於打破既有的風格尋找新的藝術突破。(朱金晨《放飛在茫茫大草原上》)

(14)生產力經濟學的研究人員一方麵重視該學科基礎理論的研究,另一方麵更熱心於提高生產率的實際活動。

例(11)中的“甚至”,是表達意義遞進的一個標誌,所以前麵的“既…,又…,甚至…”在句法和語義上都是遞進義,而並非是並列。例(12)的“既…,又…,更…”中的副詞“更”也是表示程度加深的意思,所以前麵的“既…,又…”在句法上也被製約成為遞進的標誌。例(13)由於後麵的“最”的出現,所以製約了前麵的“亦”在這裏是表示的遞進意義。例(14)中“一方麵”和“另一方麵”是一對表示並列關係的關聯詞語,可是後句中“更”的使用,表明了語義上的進層。

1.4語用條件的製約人們常說的語用有選擇性,其實這種選擇是一種廣義的製約,因為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由於有了一定的語境的作用,表層句法形式是並列的就有可能轉換成語用上的遞進句了。如:

(15)A……你們那村子是出美人的地方。

B出美人,也出壞人。(王維賢例)

(16)風陵渡不但是黃河渡口,而且也是同蒲路的最南端。

例(15)中後麵的句子如果離開語境,單從句法語義平麵上看是並列的複句。但是句子中的“出美人”是上文已出現的舊信息,“出壞人”是新信息,是對上麵的舊信息提出的更進一步的情況,這個句子在語用平麵上,根據上下文,是一個意合的遞進複句。例(16)深層的語義關係是並列,但由於語境的作用,而呈現出遞進範疇,因為把“風陵渡是黃河渡口”作為基事,把“是同蒲路的最南端”作為遞事安排,這是出於語用需要,也是表述者在語用製約下通盤考慮的結果。故句法形式是並列的就有可能轉換成遞進句。

當然這種由並列轉為遞進是有條件的:事物、行為或性狀本身隱含著可選性。如“小王來了,小李來了”:“來”行為本身沒有性狀或其他方麵的程度差,但由於社會人存在著思想意識、覺悟、受教育程度、身份、地位、職業、技能等方麵的差異,因此就隱含著程度差,一旦需要凸顯這方麵的差異,插入典型遞進連接詞語“不但,而且”就能使一般的並列句成為遞進句。

1.5結語

1、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沒有關聯詞語出現和不受語境製約的前提下,是並列還是遞進,關鍵看他們的語義關係基礎,如果是並列的基礎的就是並列句,如果是遞進基礎的就是遞進句。這時語義關係基礎起決定作用。

2、在有關聯詞語出現的時候,是並列句還是遞進句則不再由語義決定而由形式決定,前提條件是句子本身隱含與客觀世界接軌後具備程度差,語義關係的製約則退居次要地位。因為關聯詞語反映了客觀事物之間事實上的關係,即事理關係(factual relation)。這種事理關係是透過人的認識在語言中加以反映的,這就是所謂認識關係(cognitive relation)。關聯詞語不僅通過認識來反映而且還要通過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最終成為識別遞進的標記。

3、沒有關聯詞語出現,但是並列關係的也可以轉換為遞進關係還因為語境的作用。

4、同樣的關聯詞語,並且是並列關係基礎的,在表達遞進時前後順序不同,這是和傳信者心理因素有關。傳信者在表達時有一個強調的重心問題,當他強調前者時,就選擇了並列的表達方式(可以有關聯詞語出現,也可以沒有關聯詞語出現),當他強調後者時,後者就是表達的重心所在,這樣就要選擇遞進的表達方式,這時要麼有關聯詞語出現,要麼有語境的製約。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