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1)(3 / 3)

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對各種事物的性質、特點等有所感知,有所認識,形成各種各樣的範疇,如“時間”、“空間”、“數量”等等,從而構建出人類的文化世界。構成人類文化世界的各種範疇稱為“認知範疇”,認知範疇的語言化,便形成各種各樣的語義範疇。(李宇明,2000)

語法範疇,必須是某種語法意義和表示這種語法意義的形式手段二者的統一體。一個語法範疇必須包涵兩個以上處於互相對立關係的同類的語法意義。……所謂語法範疇,不過是語法意義的分類,不過這種分類應該有語法形式的保證。(趙金銘,2001)

對語法範疇的研究,“既可以從語法形式入手,去尋找所表達的語法意義,也可以從語法意義入手,去探求語法形式的表現手法。”“一般地說,從形式到意義,這是語法研究的通則。因為形式往往帶有一定的外部標誌,比較容易發現;而意義則往往是隱含的,潛在的,比較難於被發現。但是對漢語來講,由於形態變化不多,語法形式的外部標誌少而不明顯,因而相對地說,語法意義的差異似乎更容易被察覺。(邵敬敏,2000)

可見,語法範疇必然是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的結合。我們探討漢語的語法範疇,最終是要找出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之間錯綜複雜的對應關係。

3.4建立遞進範疇因此,漢語是較為適合從語法意義入手來探討語法形式的方法的。這種觀點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接受。其實,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呂叔湘先生的《中國文法要略》就做了嚐試,他從語法意義入手建立了漢語的語義範疇和語義關係體係。這個體係雖然比較粗疏,但對今天的漢語語法研究來講還是有開創之功的。除了他在《表達論》中列的語義範疇之外,而他列入的“關係”實際上也是語法範疇,也是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的統一體。“遞進範疇”就是在他的《中國文法要略·表達論》(1982:325)離合·向背關係中設立的次範疇。我們研究遞進範疇也就是打算遵循呂先生的研究路子,從語法意義入手,歸納漢語“遞進關係範疇”的類型係統,尋找和這些語義關係類型相對應的句法表現形式,從而在現代漢語中建立起完整的“遞進”範疇係統。

四、遞進主要是語義關係範疇

4.1遞進與語義遞進範疇是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語法範疇。語法範疇包括語義範疇和語義關係範疇。而遞進正好涉及到這兩個方麵。我們說遞進主要是語義範疇,其論據主要是:1)運動變化是客觀世界物質存在的形式。這些形式表現為隨時間的推移,物質自身存在過程的變化。2)物質在特定空間中量與質方麵的變化。3)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影響與變化。這是遞進的客觀基礎,但遞進作為一個範疇出現與兩個因素密切相關:人與語言。從這個角度看,遞進有語義範疇也有語義關係範疇。但是在歸納作為語義範疇的遞進時人們容易從純粹的意義角度來歸納,即認為具有“遞進”這一語義特征的就屬於遞進範疇,這樣遞進範疇的範圍太廣,不好確定,並且由於語言中表現遞進義的形式太多,容易出現見仁見智的情況,所以這裏我們隻選擇遞進的語義關係範疇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我們這裏的遞進範疇是“語義關係”範疇。

4.2遞進與詞和短語遞進存在於語言中,是一種相當於“橫截麵”的存在,在構詞層麵就有語素語義轄域範圍存在大小之別。如:

(1)鯉魚鯨魚鱷魚鯽魚

例(1)“X+魚”構詞框架中如果以轄域為標準那麼存在一個轄域的語義差,語素“鯉”所指範疇小而“魚”所指範疇大,因此形成一個種屬差:“鯉<魚”,即“X<Y”。以轄域為標準則存在一個語義的範圍擴散:“小——大”。從宏觀角度看,這是一個因語素級差構成的詞。在漢語中此類構詞還很多。如:

(2)X樹:桉樹、黃葛樹、柳樹、菩提樹、榕樹、梭羅樹、楊樹、榆樹、棕樹……

X人:敵人、婦人、客人、男人、女人、仆人、聖人、仙人、賢人、友人、哲人、主人……

漢語中“XY”匹配關係可以有轄域的大小差由此構成一種空間範圍上的放大,從廣義看也可視為一種遞進。

在短語層級詞語之間的關係有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