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萌書生
公元438年(太延四年),篤信道教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詔令五十歲以下沙門盡皆還俗,以從征役,解決翌年西伐北涼所需的人力問題。
公元444年(太平真君五年),太武帝下滅佛詔,指責沙門之徒,假西戎虛誕,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齊政化,布淳德於天下。規定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有私養沙門及師巫、金銀工巧之人在家者,限於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拓跋,不得藏匿。過期不送,一經查實,沙門身死,主人門誅,以加強政治控製。
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盧水胡人蓋吳聚眾反魏起義。
太武帝出兵鎮壓,卻發現關中地區佛寺內藏匿武器,太武帝懷疑僧侶與蓋吳相勾結,於公元446年(太平真君七年)宣布佛教為邪教,下詔滅佛,在各地焚毀所有的佛像和佛經,沙門無少長悉坑之,禁止佛教的傳播。
經此滅佛事件之後,北方地區佛教勢力陷於衰落,直到太武帝駕崩,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頒布複佛法詔,佛教才得以複蘇並繼續發展。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頒布“複佛法詔”後的百餘年來,佛教得到百姓們的認可,得以迅速發展,大有成為南贍部洲第一宗教之勢。
公元567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衛元嵩向周武帝上書,認為“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國,則會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為本,安樂含生,終不苦役黎民。”
言語之中,皆露出滅佛之意。
之所以有此論斷,是因北魏末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導致民眾為避苛役重賦,相繼投入空門,以致全國佛寺數量高達3萬之多,僧、尼數目則高達200萬之巨。
周武帝當時想滅佛,但受製於權臣大塚宰宇文護的製約。直到公元572年,周武帝才誅殺了宇文護,掌握了大權。
大權在握的周武帝,於公元573年召集道士、僧侶、百官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
此次討論結果,儒為先,道為次,佛為末。
公元574年(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公元577年(建德六年),北周滅北齊後,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這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的十分之一。
周武帝滅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時有人讚說:“帝獨運遠略罷之,強國富民之上策”。
事實也是如此,周武帝滅佛,國力大大增強,為北周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之後的六十多年裏,佛教得以喘息,留下了再次複蘇和發展的可能。
公元639年(貞觀十三),《西遊記》提到這樣一件事:“貞觀十三年,歲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唐王李世民舉辦水陸大會超度亡魂,詔令陳玄奘大闡法師,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在長安城化生寺開演諸品妙經。”
此情此景,被領了如來佛祖法旨,前來長安訪察取經善人的觀音菩薩看到。
菩薩深知,唐王有心向佛。
因此,拿佛祖臨行前交給她的錦襴異寶袈裟和九環錫杖去見唐王。
之後,唐王將錦襴異寶袈裟和九環錫杖賜給陳玄奘。
七日後,水陸大會正式開始。
陳玄奘具表,請唐王拈香,善聲遍滿天下。太宗排駕,率文武多官、後妃國戚,早赴寺裏。那一城人,無論大小尊卑,俱詣寺聽講(《西遊記》)。
當陳玄奘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時,觀音菩薩近前來,拍著寶台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隻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麼?”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隻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就這樣,陳玄奘主動請纓,去西天取經。唐王與陳玄奘結拜為兄弟,賜法號:三藏。
取經路上,唐三藏經觀音菩薩指點,收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為大徒弟、收因調戲嫦娥被貶下凡間的原天蓬元帥豬悟能為二徒弟、收因失手打碎琉璃盞被貶到凡間受罰的原卷簾大將為三徒弟、收犯了忤逆罪待斬的西海龍王玉龍三太子為腳力。
之後,師徒四人一馬曆一十四個寒暑,經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西梁女國、祭賽國、朱紫國、獅駝國、比丘國、滅法國、鳳仙郡、玉華州、金平府後,終於到達西天大雷音寺,取得大乘佛法傳至東土大唐。
後,唐王李世民接受唐三藏“欲將真經傳流天下,須當譽錄副本,方可布散。原本還當珍藏,不可輕褻”之建議,召翰林院及中書科各官譽寫真經,並將其藏於在長安城東,新建的謄黃寺中。
自此,佛教得到複蘇,在南贍部洲繼續生根發芽。
正當人們虔誠的信奉佛教時,唐王李世民的後代卻給佛教帶來了新一次的近似於毀滅式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