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為什麼要建立大規模的騎兵建製呢?難道騎兵一定就比步兵有戰鬥力嗎?當然不是。
從戰術角度來說,騎兵對步兵並不具有絕對優勢,步兵戰法得當,也可以令騎兵有力沒處使。
不管是重騎兵還是輕騎兵,麵對敵人盾牌和長矛排成的方陣和陣前的鹿砦加上步兵方陣背後的強弓,是沒有一點辦法的,也隻能靠下馬去推倒鹿砦並跟步兵去拚命,騎在馬上等於是找死。但下了馬,他的長兵器就沒用了,抓起短刀跟帶盾的步兵方陣去拚命,則是找死。
不要小看了步兵方陣的長矛。秦朝時的長矛長達九米,而到宋朝時,世界各地的步兵方陣的長矛,標準的是兩點五米,專門對付騎兵的一般在五到七米。帝國西征時的長槍就有六米。象這種專用的長矛,得兩個人使。這種矛在用時,尾端支在地上,前方的士兵負責瞄準,不用出去刺敵人,隻瞄準衝過來的騎兵就行了。
那麼有人問了,即然這樣,還要騎兵幹什麼?
但正在行軍中的步兵或沒有排好方陣的步兵遇到騎兵,那可就是災難了。騎兵的威力就在於速度,四條腿的騎兵比兩條腿的步兵走得快。騎兵可以千裏迂回,步兵則做不到。決定戰場勝利的往往就是時間,而贏得了速度,就是贏得了時間。戰場上,騎兵對步兵,往往不會正麵對決,而是打你一個冷不妨。讓步兵進退不得,等你熬不住了,那就開始屠殺了。
所以步兵行軍時最常用一字長蛇陣。就是隊伍呈“之”字形行軍,就是說,隊伍不是朝前走的,而是向斜前方走,先向左前走,走一段再向右前走,跟蛇一樣往前扭。這樣做的好處是盡量縮短隊伍長度並能首尾相顧,遇到敵人可以迅速結陣。雖然這樣會多走不少路,但卻可以防止被騎兵屠殺。
特別是在草原,廣闊的大草原,步兵隻有挨打的份。一來步兵補給困難,二來草原廣闊,走路就得累死步兵。還的提防騎兵的突然襲擊。騎兵與步兵打仗,主動權都是在騎兵的手上,步兵永遠是被動防守。
為此,趙興大規模地建立騎兵建製,就是要取得戰爭的主動權。當然騎兵也不是那麼好練的,不懂得如何運用騎兵以及發揮騎兵的優勢,回避弱勢,就不算騎兵,而是騎馬的步兵。趙興在李家馬場訓練的一支黃金火騎兵,從裝備到戰馬,再到騎士,不可謂不精銳,但是在渤海灣一戰,就被打殘了,隻剩下了三千人。不僅僅是將領指揮不到家,而是騎兵沒有用對地方,士兵還沒有從心理上成為一個騎士。
長達五年的遊牧,就是從心理上將一個士兵變成天生的騎士。這個條件成熟以後,就是開始建立並訓練騎兵的時候了。
怎麼訓練呢?隻有一個辦法,圍獵。和野豬以及袋狼鬥智鬥勇,一來可以練兵,二來可以維持澳洲省生態的平衡。
黃元三八零零年,公元一零八三年,熙寧十六年。一月十六日。
趙興開始在澳中大草原大規模征兵。組建了一支二十萬人的騎兵,一人四馬,兩匹戰馬,兩匹挽馬。不再牧馬,而是專門圍獵。雖然以前也一直在圍獵,但是那都是各自為戰,都是小規模的,防守性的,目的是為了不讓袋狼或是野豬破壞遊牧營的放牧地點。
趙興五年以來一直在觀察袋狼,野豬以及其它動物的習性,現在已經算得上一個老獵手了。趙興下達了全麵滅殺澳中大草原所有野豬和袋狼的命令,要讓澳洲省其它地方的野豬和袋狼都害怕進入澳中大草原。
而且,要通過圍獵所得,來重新任命包括伍長在內的所有將領,並且要從二十萬人中挑選出一萬人重新組建黃金火騎兵。趙興多次把圍獵當中收貨最大,最英勇的士兵挑出來,授予自己佩戴的刻字青龍刀。
由於打大圍就是一場大兵團作戰,所以打大圍就是打仗。明確部署下去,先探查野豬群或是袋狼群的點,然後告訴包抄地點、時間和各個負責地段。士兵們得到命令後,根據打大圍的時間的長短準備好幹糧,騎上快馬,帶著獵狗,佩帶箭壺和狼牙棒,奔赴指定的打獵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