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觀篇
第一節 人生理想的分類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人們對現實的認識和對未來的想像,也是形形色色的。因此,人生的理想也是多層次、多方麵、多視角的——有科學的理想和非科學的理想;有崇高的理想和平庸的理想;有全人類理想,階級、民族理想和個人理想;有長遠理想和近期階段理想等。
人生理想從內容劃分,可以概括為四大類,即生活理想、職業理想、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
生活理想是指人們對未來的物質、精神、文化方麵的消費性生活的向往,它包括人們對吃穿住用的構想以及對愛情婚姻家庭方麵的追求目標。它涉及人生過程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麵,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由於人們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不同,會導致不同層次和水平的生活理想。張聞天同誌曾經說過:“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不僅包括良好的物質生活,而且包括充實的精神生活。高層次、高水平的生活理想,應能夠正確認識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係,擺正勞動創造與生活享受的位置。青少年學生應樹立美好向上的生活理想,追求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豐富的生活情趣,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職業理想是指人們對未來的工作部門、工作種類以及業績的向往和追求。現實中人們希望成為一名駕駛員、工程師、科學家、教授、歌星等,都屬於職業理想的內容。職業理想既反映了社會對個人的普遍要求,又體現了個人的特殊要求,對個人存在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理想的職業,是發揮聰明才智、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手段。當然,由於生產力水平的製約和社會分工的不同,人們在現階段還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職業,這就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則來進行調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條件下,青少年學生應該有自己正確的職業理想,在選擇職業時要將自己的個人特點、愛好與社會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以社會需要為首要前提。正確而遠大的職業理想,是人生事業成功的精神力量和重要保證。
道德理想,是指人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人格,是一定社會倫理和道德規範下做人的楷模和標準,是人們在道德生活中所期望達到的目標。道德理想一般包含兩個方麵的意思,一是指對一定的道德規範和道德原則的概括;二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一定階級理想人物的道德品質。人們往往把這種道德上的完善典型稱之為理想人格。道德理想受到一定的曆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製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階級性。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家們,把“至善”和“天下歸仁”作為道德理想的最高標準,並把孔孟奉為聖賢,作為理想人格加以神聖化。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把“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當作道德理想而加以提倡,張思德、白求恩、劉胡蘭、雷鋒就是這種理想人格的化身。
社會理想是指一定社會的階級或個人對未來社會製度和政治結構的追求、向往和設想,包括對未來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結構的設想和規劃。社會理想是時代的產物,鮮明地反映著時代特征、階級特征和曆史發展的趨勢。因此,社會理想的具體內容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關係的變革而發生變化。“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古代人的社會理想;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的理想;共產主義社會則是共產黨人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社會理想。
人生理想這四方麵的內容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在人生理想內容的四個方麵中,社會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它對道德理想、職業理想和生活理想起著支配和主導的作用,決定著理想活動的方向和理想的性質,是人生理想的核心內容。道德理想、職業理想和生活理想則從不同方麵體現著社會理想,從屬於社會理想。但是,這種決定作用並不是垂直被動的,其他理想的發展亦會反作用於社會理想。
從個體生命的發展來看,人生理想的形成是人走向成熟的標誌。人生理想的確立,是人的精神發展的一個界碑,它意味著人開始控製自己的活動,並力圖作命運的主人。青少年時期是理想、人生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此時,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會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內心與自己的存在,迫切地關心自己的未來,經常在思考:我能做什麼,我為什麼活著,我的願望、我的憧憬、我的追求、我的奮鬥目標是什麼,從而逐漸產生對理想的追求。理想的形成過程一般由理想的萌芽——我活著要怎麼樣,到理想的探索——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幹一番怎樣的事業,到理想的確立——在個人與社會的結合點上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鬥。
第二節 青少年學生的理想類型及理想發展水平
根據對中學生的調查顯示,各類學校,各年級男女生的理想總趨勢基本一致,但還有差異。可以歸納為五種類型。
第一類,認識膚淺、模糊、目標不明確。他們對理想提問的回答是:“對未來沒有什麼想法,隻想自由自在地過日子”,“我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在還不太清楚。”
第二類,對未來有所向往,但有時動搖。他們對理想觀念的認識是:“家長、老師總是鼓勵我奮發圖強,有所作為,但我一遇到困難,又有點泄氣”;“每當我看電影時,就能被先進人物的高尚品質所鼓舞,但做起來又有許多困難。”
第三類,把理想隻限於職業。他們日常所想主要是計劃將來幹什麼,是升學還是就業。他們願意自己有一技之長,以便將來有個稱心如意的工作。
第四類,初步樹立了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他們在行動中不怕困難,嚴格要求自己。
第五類,他們認為有無理想對人生沒有什麼價值,“人是受命運主宰的,”隻好隨波逐流,聽從命運的擺布。
青少年的認識能力一般說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過程,他們的理想也是按照這種規律發生變化的。
我國的心理學工作者(韓進之等)在兩次對中學生的理想調查的基礎上,經分析,把青少年理想的形成概括為三種發展水平。
第一,具體形象理想。即以具體人物的所作所為的外部特征為自己追求的理想,電影、戲劇、文學作品中主人翁的形象,以及家長、教師的示範,都能敲開他們的理想之門。這一年齡段為中學低年級和小學高年級。
第二,綜合形象理想。即與具體形象相聯係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處於此階段的學生,頭腦中已開始發展起籠統的走向未來的理想,在個別的場合能把理想和現實生活聯係起來。他們初步形成起來的理想還不太穩定,今日想當作家,明日又可能換成科學家,後天又想成為工程師。他們的理想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這一年齡段為中學中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