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要不要出一本兵書(1 / 2)

翌日上午,米府的前廳。

一個1.7左右的青年,身穿精鐵鎧甲,皮膚黝黑,身型略瘦,劍眉下是一雙不大但卻很清澈的小眼睛,最讓人印像深刻的是左臉自顴骨向下有一條二寸長的傷疤。這人正是涴兒的堂兄,二叔的大兒子趙清,隻見他向我微微一禮道:“見過少主公。”

“趙清堂兄,此時不在軍中,不必多禮。軍營所需的糧草可有準備好?明日上午能否按時送到大營?”

“回少主公,軍營所需糧草為二萬石,明天上午第一批一萬石就能送達,至少差的那一萬石,分二批於十天後由西平送達。”趙清起身回答道。

我示意他坐下回話,然後又問:“武威可有傳來同意任命二叔為令居的縣令的消息?”

“目前還沒有。”

“哼,那劉玉果然要出妖蛾子。堂兄盡管放心,我已經想好了應對之法,二叔的縣令做定了。你回去且跟你父親說,令居新縣令到任之時,就是咱們奪取武威之機。今日你且回去準備糧草,明天隨我一起入營。”

趙清告了聲“諾。”便退出去了,待他離開後,我轉身進了書房。

書桌上已經放了幾本書,《左氏春秋》、《六韜》、《吳子》、《尉繚子》、《司馬兵法》、《三略》。涴兒和小雪還在翻箱倒櫃的找,居說還有一本《商君書》以前看父收過。喵了個咪的,我再三的搜索一下記憶,確定自已便宜老爹的名字在前世的史書上沒有出現過,怎麼能把三國時期的兵書收集的這麼全呢?現在還差《鬼穀子》《孫臏兵法》、《孫子兵法》了,據說後兩本兵書在孫權手裏,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管理了,現在先把這些書整理一下。

“找到了,夫君,《商君書》找到了。現在已經七本了,夠夫君忙一陣子了,等過段時間切身再回娘家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兵策之書,一起給夫君借過來。”涴兒捧著書走過來好奇的問:“夫君要這麼多兵策做什麼啊?”

“為夫把這此書整理一下,也準備出一本兵書。”

涴兒愣愣的看著我,心想,夫君的病不會又嚴重了吧,出書那是說出就能出的嗎?那些大儒都不敢說隨隨便便就能出一本書啊。現在自己連寫字都忘記了的夫君居然說要出寫一本書。

“涴兒,等寫的時候,我默,你寫,你也知道,我現在的字有點,嗬嗬。”我隨後的一句話把涴兒從自己的世界裏拉了出來。“好的,夫君。”

我坐到書桌前開始寫寫畫畫,涴兒在一旁研墨,雪兒且識趣的退了出去,把書房留給我們夫婦二人。

如果有前世的人看到我現在畫的陣法,一定能認出來,那正是羅馬帝國最著名的羅馬方陣。也是羅馬軍團的基本作戰單位。

羅馬方陣由兩個百人隊組成一個基本戰術小隊,一個百人隊實際為60-80人。一個小隊通常有120-160人,若為成年人小隊,則隻包含一個百人隊。三個小隊組成一個大隊,一個大隊大約有450-570人。包含大約120-160名少年兵,120-160名青年兵,120-160名壯年兵,60-80名成年兵,同時含有一隊30人的騎兵。十個大隊組成一個羅馬軍團,一般由4500——6000人組成。同時,一個羅馬軍團配有一個附屬軍團,也稱聯合軍團。兩者的建製類似,但是附屬軍團的騎兵為600人。每橫列20人,縱6人。兩人之間間隔1.8-2米。橫列的各小隊之間約為30米間隔。各小隊交錯排列。整個隊列通常由三個橫列組成。青年兵組成軍團的第一橫列:有一定的戰鬥經驗,裝備兩支重標槍、一支寬刃短劍和一個圓形盾牌。壯年兵組成軍團的第二橫列:年齡在三十歲左右,為軍隊的核心,裝備與青年兵相同。成年兵組成軍團的第三橫列:年齡最大,經驗最豐富。通常構成軍隊的後備隊,裝備與青年兵相同,但是多裝備有一支長矛。采用三隊列戰法,由青年兵組成的第一橫列首先推進,當距離敵人20米時,將重標槍擲出。同時,軍團開始疏散。往往在標槍擲出之後完成疏散,第一橫隊的士兵開始衝鋒,前兩列士兵與敵人用短劍進行格鬥。後麵6-7列士兵投擲標槍。數分鍾後,由壯年兵組成的第二橫列替換,第一橫列後撤休息。由少年兵組成的輕步兵負責掩護軍團的兩翼與背後,同時還要找回可使用的標槍,補充給撤回的第一橫列。一場戰役通常進行數輪替換。成年兵為軍團的後備隊。